
「義大利麵長在樹上?」
這是英國BBC於1957年4月1日為慶祝愚人節而一本正經播報的假新聞。像這樣出於趣味而製造的假新聞,如今卻演變成了動搖整個社會的問題。許多采用新聞報道形式的虛假內容在網上橫行,正在迷惑著眾多人群。
美國總統大選前夕,即2016年夏天,網上明顯出現了大量對某一位候選人持友好態度、卻對另一位候選人充滿惡意的假新聞。對此感到可疑的媒體開始展開追蹤調查。出乎意料的是,大部分假新聞的源頭竟然是一座位於東歐馬其頓的小鎮——「韋萊斯」。更令人驚訝的是,製造這些聳人聽聞假新聞的,竟是一些為了賺取廣告收入而大喊「數位淘金熱」的青少年。
各大媒體接連分析認為,假新聞已經對美國總統大選產生了實際影響。而如今,這些帶著「寒光利刃」的虛假資訊仍在跨越國界地被人為操縱,並以極快速度擴散,背後隱藏著不可告人的企圖。
假新聞藉助社交媒體這一平臺迅速傳播開來。在傳播過程中,經過多人之手,甚至會被誤認為是真實新聞。更令人擔憂的是,隨著一些只需輕點幾下就能製造假新聞的應用程式,甚至仿照新聞網站精心偽裝的網頁不斷出現,問題變得更加嚴重。甚至出現了韓國媒體引用了外國假新聞,事後才發現上當受騙,不得不公開道歉,引發公眾強烈不滿的事件。
專家們指出假新聞會加強個人偏見的同時,造成與對方的敵對關係。導致這種現象盛行的最大原因就是人們只想接受符合自己觀點的「證實性偏見」。「後真相(Post-truth)」當選為英國牛津詞典2016年度詞彙,與此有直接的關係。後真相用於描述煽動情緒比客觀事實更具影響力的情形,在與英國退歐(Brexit)公投事件和美國大選中使用頻率很高。將造成經濟危機的原因說成是難民和移民所致,為得到心理上的安慰,與之相符的假新聞反而獲得了人們的信任,其結果甚至影響到了政治。
人們只相信自己想信的,也只想聽自己想聽的。相比令人不快的真相,人們更願意接受動聽的謊言。儘管這些虛假言論並非基於事實或邏輯,卻往往能夠引起共鳴,進而被當作真相接受。為了篩選出假新聞,政府和媒體正在努力,但情況依然不容樂觀。專家指出,在資訊氾濫的時代,個人應當培養分辨真假的能力。
「後真相」所帶來的危害,早在聖經的歷史中已有體現。兩千年前,儘管猶太人一直在盼望彌賽亞的到來,卻在耶穌以肉身降臨時,選擇相信他們想相信的謊言,而不是這位真實的救主。儘管耶穌傳講了真理,他們卻以自己的標準判斷基督,甚至藐視耶穌說:「你是個人,反將自己當作上帝」(約10章30至33節),最終把耶穌釘在了十字架上。
他們沒能理解要用自己的肉和血賜予永生的耶穌的話語,還有人誹謗說 「這個人怎能把他的肉給我們吃呢?」(約6章51-52節)。之後這些虛假訊息蔓延,甚至讓羅馬人誤認為初代教會是「吃人肉的團體」,進而加以逼迫。當代宗教指導者們甚至用金錢收買兵丁,讓他們隱瞞按照聖經預言成就的耶穌的復活(太28章11-15節)。可以說,真相對他們來說一點都不重要。
到了聖靈時代,後真相現象依然在持續。若人類無法從歷史中汲取教訓,悲劇只會不斷上演。凡真正渴望救恩者,必須有分辨真理的屬靈眼光。此刻,我們應當省察自己:是否忽視了聖經所啟示的真理,卻選擇相信那些迎合自身慾望的虛假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