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剛出生的嬰兒首先會放聲哭泣。與此同時,空氣流入肺部,這是嬰兒的第一次呼吸。
第一次哭泣是第一次呼吸,這同時意味著與世界的第一次溝通。通過響亮的哭聲,寶寶向世界宣布自己的存在。就像人從第一次呼吸的那一刻起,直到生命結束的那一天,一生都在與家人、朋友、同事和鄰舍溝通。與他人的溝通可以說是精神上的呼吸。就像順暢的呼吸是健康的基本要素一樣,暢通無阻的溝通是幸福生活的基礎。
人類是通過溝通而生存的存在
《荒島餘生 Cast Away》是一部講述一個普通男人因飛機失事漂流到無人島,四年後才返回家鄉的電影。在孤獨的荒野中,主角最痛苦的不是飢餓或寒冷,而是孤獨。忍受不住的他決定創造一個朋友。他在排球上畫了一個人的臉,並開始與它對話。主角通過時常與排球「威爾森」打招呼並交談,來忍受孤獨。
即使是再有能力的人,也無法獨自生活。從在餐廳用餐、超市購物等日常瑣事,到影響國家命運的教育、商業、政治、外交等重大事務,都通過「說」和「聽」的人際關係來完成。古代哲學家亞里斯多德強調這一特點,稱人類為「社會性動物」。

現今,隨著社會變得越來越複雜,我們的人際關係也變得更加多樣化。過去,交流的對象僅限於家庭、鄰舍、學校和職場,但現在我們突破了這些界限,與擁有共同興趣的全球不特定的人們進行溝通。在與眾多人分享意見、交流資訊的過程中,我們確認自己的存在,獲得認可,並感受到幸福。
通信技術的突破性發展正在創造一個更廣闊、更便捷的溝通生態系統。只需用手指輕觸智慧手機的螢幕,就能立即將資訊傳送給地球另一端的朋友。由於現代人全天都不離手機的生活習慣,社交網路服務(SNS)1成為全球熱潮,甚至引發了社會問題,體現了現代人強烈的溝通需求。在這種情況下,可以說溝通已經變得和每頓飯一樣重要。
1. 社交網路服務( 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一種可以在網上與不特定的他人建立關係的服務。
必要但困難的溝通
「人類是以相互關係編織的結,是蜘蛛網,是網狀結構。只有這種人際關係才是唯一的問題。」
正如《小王子》的作者聖埃克蘇佩里所說,為了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溝通至關重要,但這並不容易。許多人因為與周圍的人溝通不暢而產生衝突、對立並遭受痛苦。父母與孩子、丈夫與妻子、老師與學生、上司與下屬、店員與顧客、運動員與教練、企業與政府,只要有人的地方,無論在哪裡,都會出現意見衝突引發的問題。

根據一項調查,職場中不幸福的最大原因不是低薪水或能力不夠,而是「困難的人際關係」。這意味著人際關係的複雜性和重要性。在學校也是一樣,近半數青少年在六個月內曾經有過孤立朋友的經歷,而有30%的青少年被孤立。雖然孤立的原因有多方面,但溝通的缺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朋友之間的衝突沒有通過對話解決,反而直接斷絕了關係。
由於溝通問題引發的衝突,在親近關係中尤為頻繁。離婚率逐年上升,而婚姻失敗的主要原因是「性格差異」。大多數情況下,配偶的性格並沒有致命問題,而是因為無法克服這種「差異」,最終導致婚姻走到盡頭。
沒有人希望與自己心愛的家人、珍貴的朋友、需要合作的同事發生衝突。每個人都希望彼此幸福,並努力保持良好的關係。因此,即使面對面交流很困難,許多人還是通過電話、網際網路等媒介來提供溝通的機會。
但是,有不少人訴苦說:越努力,人際關係就越複雜,就像纏在一起的線團一樣。也就是說,即使增加溝通的機會,彼此之間看不見的隔閡也會越來越大,最終導致對話中斷。到底是什麼問題呢?
溝通和不通是細微的差異
2008年底,發生在美國華爾街(位於紐約市的美國金融和證券交易中心)的全球金融危機起源於一家投資銀行的倒閉。該銀行是美國四大投資銀行之一,且實力雄厚,其CEO則是一位在1980年代將面臨困境的公司帶領到全球領先位置的傳奇人物。
「是我把這家公司發展壯大的。這家公司比市場所看到的更具價值。」
這是他常掛在嘴邊的話。因自己的成功經驗而對自己的知識與判斷過度自信,他沒有理會有能力的人提出的警告,獨斷專行地管理公司,結果導致了公司走向破產。
歷史學家阿諾德·湯因比將這種過去有過成功經驗的人堅信自己的能力和方法論是絕對正確的現象稱為「赫布里斯」(Hubris)。赫布里斯這個詞來源於希臘語,意思是「傲慢」,指的是不承認人類的局限性,挑戰「神的領域」的傲慢。
即使不是像赫布里斯那樣極端的例子,人們通常還是根據自己的經驗和知識來思考和判斷。問題就在於此。就像每個人的面孔都不同一樣,每個人的價值觀和生活環境也不同,如果忽視這些根本的差異,固執己見、一味地堅持自己的主觀立場進行對話,就會引發衝突。
現代人的交流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使溝通變得不暢。在今天,一切都要求「快速」,因此對話也變得非常即興。沒有時間思考,直接說出話來,發簡訊、寫評論。嘴巴比大腦反應更快,手指也動得更快。有時一句不經意的話就可能成為爭執的導火線,甚至引發誤解。
不良的語言習慣會加劇人際關係的惡化。像「你懂什麼」,「你就別插嘴了,解釋給你也聽不懂」這樣帶有輕視的語氣,以及「你就是問題所在」,「你總是那樣」這種攻擊性的語氣,不管說話的意圖是什麼,都會傷害對方的自尊心並激怒對方。這種語氣往往在不經意間形成習慣,很多時候即使對方不高興,說話的人也往往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
因此,如果只將溝通不暢的原因歸咎於對方,就很難解決問題。如果想將「溝通障礙」轉變為「有效溝通」,就需要仔細自我反思,看看自己是否只在堅持自己的觀點,是否在不經思考地說話,是否有不自覺的口頭習慣。
溝通即關懷
溝通是個性和價值觀不同的人們彌合差異的過程。阿圖爾·叔本華用刺蝟的例子解釋了這一點。刺蝟為了躲避寒冷,試圖靠近彼此,但當它們的尖刺刺到對方時,又會後退。通過反復接近和後退,刺蝟找到了一個合適的距離。
人際關係也是通過這種反復的嘗試和失敗的過程建立起來。溝通的詞典定義是「意思相通,互不誤解」。要使彼此的意思真正通暢,需要一個調整意見和理解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所需的態度就是「傾聽」。人們常常認為,為了順暢的溝通,必須說得好,但實際上「聽」比「說」更重要。關於溝通的著名專家建議,大部分時間應該花在傾聽上,90%的時間用來聽,只有10%的時間用來說。

人本能地以自我為中心,傾向於只相信眼前所見的事物。通過眼睛看到的事實做出判斷時,很容易錯過看不見的真相。在上下級關係中,通常是由一方主導對方,因此錯過的真相更多。為了理解自己未曾看見的真相,必須脫離上下級關係,從平等的位置出發,調整眼光去傾聽對方的話。要做到的不僅是傾聽,而是要置身於對方的立場,從對方的視角來思考問題。等聽完對方的意見後再發表自己的看法也不遲。
說話時也要特別留心。總是以「我對,你錯」的姿態去爭個高下是不可取的。雖然有時確實需要分清對錯,但如果為了堅持自己的主張,像戰鬥一樣用無懈可擊的邏輯攻擊對方的弱點,雖然目的可能達成,但很容易傷害到對方的心。首先要判斷這件事是否需要分辨對錯,如果是可以靈活處理的事情,那麼適當的讓步才是最明智的溝通方式。
還有一點,要準確地傳達自己想說的內容。舉個例子,隨著拌飯、韓式烤肉等韓國料理在全球廣為人知,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開始學習這些菜肴的做法,但在學習過程中,他們常常抱怨食譜不夠明確,比如「適量的鹽」、「適量的糖」等。
如果僅憑猜測認為對方會理解而草草說明,很容易導致誤解。為了避免不必要的衝突,雖然麻煩,還是應該仔細整理要點並準確傳達。
先傾聽對方的話,體察他的心,並根據對方的理解能力,以簡明而準確的方式進行表達。溝通歸根結底是從關懷開始的。這些溝通的要素或許是大家早已知道的,但如果不付諸實踐,再多的了解也沒有任何意義。
任何地方都適用的母親的溝通方式
新約福音迅速傳遍了全世界,175個國家,7500多個地區樹立了錫安的旗幟。按照預言,列國的民族和在天上失散的屬靈家族正回歸到埃洛希姆上帝的懷抱中。天上家族增多意味著溝通對象也增多,這也意味著可能會因此產生溝通上的困難。
愚妄人口中驕傲,如杖責打己身;智慧人的嘴必保守自己。家裡無牛,槽頭乾淨;土產加多乃憑牛力。 箴14章3-4節
為了讓天上家族以愛聯合,沒有衝突、誤解與不和,溝通的過程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與身邊的弟兄姐妹合而為一時,才能在廣闊的世界中與不同的人順暢地溝通,完美地傳達上帝的愛。
溝通,絕非難事。只需像上帝對待我們那樣行即可。正如聖經中所說,「心裡所充滿的,口裡就說出來」(太12章34節),擁有上帝的心,並效法上帝的榜樣,就是最好的溝通方式。
逾越節以前,耶穌知道自己離世歸父的時候到了。他既然愛世間屬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底。…就離席站起來,脫了衣服,拿一條手巾束腰,隨後把水倒在盆裡,就洗門徒的腳,並用自己所束的手巾擦乾。 約13章1、4-5節
耶穌為了拯救人類,以所有人都能認出的肉體來臨,以人人都能聽懂的聲音講道。在面對十字架苦難時,在逾越節的晚餐上,耶穌以比門徒們更低的姿態,洗淨被看作卑微渺小的腳,展現了服侍的溝通方式。今天,天上母親也在與子女們對視,傾聽每個人的故事,展現了謙卑的溝通方式。無論是昨天還是今天,上帝與子女們溝通的方法始終是謙卑與服侍兼具的「關懷」。
眼前即將迎來榮耀天國的如今,是不同弟兄姐妹相互理解、尊重並藉此成為永遠相愛的完成品的過程。就像水不斷向低處流並最終到達大海一樣,當每個人都以關懷的心真誠地溝通並成就圓滿的愛時,福音將得以完成,夢想中的天國也將成為現實。
…都要以謙卑束腰,彼此順服;因為上帝阻擋驕傲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所以,你們要自卑,服在上帝大能的手下,到了時候,他必叫你們升高。 彼前5章5-6節
- 參考資料
- 《不要只說話,要進行對話》(智慧之家)
- 《世界上最強的力量:傾聽》(米達斯書屋)
- 《快樂溝通的67個法則》(木之思)
- 《讓人們站在我這邊的溝通》(無限)
- 《有效溝通的方法》(書中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