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作家艾德蒙托·德·亞米契斯在19世紀末發表的短篇小說《尋母三千里》是世界名著之一。這個美麗的童話講述了九歲男孩馬可為了尋找遠方工作的媽媽,從義大利熱拿亞出發,踏上了長達1萬2000公里的旅程,最終到達南美的阿根廷。該故事被改編成動畫,感動了無數觀眾,令人不禁淚流滿面。
雖然是很久以前的陳舊故事,但到今日依然經典、感人,因為其中含有超越時代的共鳴。不是只有馬可需要媽媽,所有出生在媽媽懷抱中的人,都在尋找心靈的歸宿——媽媽。
「媽媽」的存在……
出生的嬰兒首先遇到的人就是媽媽。媽媽是嬰兒建立的第一個人際關係對象。這段人際關係絕對不是平等的。必須有一方無條件地付出犧牲。
媽媽整天在旁邊照顧嬰兒,她將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孩子身上。當孩子發出信號時,她能察覺到孩子哪裡不舒服,需要什麼,並及時解決問題。

對於剛剛踏入這個世界的嬰兒來說,媽媽是唯一的生存依靠。因為除了哭泣和排便,嬰兒什麼都不能做。只有依賴媽媽,才能安心;如果媽媽不在身邊,孩子就會感到不安。沒有什麼比孩子依偎在媽媽懷裡安穩入睡的場景更加讓人感到平靜了。
隨著孩子長大成人,獨立而忙於自己的生活,似乎會忘記媽媽的存在。然而,即使離開媽媽的懷抱已經很久,媽媽依然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存在,始終留在心裡。
加拿大的多倫多大學和英國的溫徹斯特大學對數十名三四十歲的男女進行了一個共同實驗。實驗中,研究人員展示了這些實驗對象的媽媽、爸爸以及名人等的照片,並通過MRI(磁共振成像)掃描來觀察大腦的變化。與其他照片不同的是,當看到媽媽的照片時,大腦中負責認知和情感的區域產生了強烈的反應。
即使沒有科學實驗,母親的存在對於男女老少來說,都是特別的這一事實,在日常生活中也不難察覺。就像某個廣告中所說的那樣,當遇到令人尷尬的情況時,「媽媽」這個詞會不自覺地脫口而出,這種經歷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過。
無法割捨的天倫
即使不引用亞里斯多德的「人是社會性動物」這句話,人類的生活從出生到死亡都無法孤立地存在,始終與他人相連接。大多數人希望與他人之間的聯繫更加緊密牢固,並把這種關係視為一生中最寶貴的價值。
一些心理學家將這種人類心理解釋為渴望恢復與媽媽的聯繫,因為在嬰兒時期,媽媽能夠在沒有言語的情況下察覺到他們的需求並立即做出反應。

為了孩子終其一生犧牲的典型母親形象,聽起來是有道理的,但也有人會搖頭,覺得這並不適用於自己。這些人通常沒有關於母親的記憶,或者他們與母親的關係並不愉快。
接受心理治療的患者中,有很多人因為在童年時期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愛和關注,導致心靈創傷,進而影響到他們的人際關係。這是隨著社會工業化和雙職工家庭增加而產生的現象。
即使沒有媽媽,如果是在其他家人的關愛下長大的,也是值得慶幸的事情,但如果不是這樣,媽媽的缺席帶來的影響就會很大。兒童心理學家們表示,想要得到愛是人類的原始情感之一,如果在兒童時期這一基本需求得不到滿足,那麼雖然身體成長,精神上卻可能導致不成熟的狀態。也就是說,內心受傷的孩子依然存在。
所以,能夠充分享受到被譽為愛與犧牲的代名詞——母愛的滋養,可以說是人生中的一大祝福。若無法得到這種祝福,往往會過上不情願的、不幸的生活。這種現象在動物世界中也並非例外。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哈洛將剛出生的小猴子與猴媽媽隔離,讓牠獨自待著。他提供了最好的環境和食物,並密切觀察小猴子在成長過程中表現出的行為。
被隔離的小猴子整天以奇怪的姿勢坐著,或者咬自己的身體直到出血。當其他猴子接近並嘗試接觸籠子時,牠會尖叫著逃跑。即使牠後來生下了後代,也無法好好照顧。沒有任何關於媽媽溫暖記憶的猴子,即使在好的籠子裡享受美味的食物,依然過著困苦的時間。即使是感知能力較差的動物,與媽媽的關係對其一生的影響力也是巨大的。
尋找媽媽的愛
並不是小時候沒有得到媽媽關愛的人都會過不幸的生活。然而,擁有痛苦童年回憶的人很難完全擺脫這些記憶。那些被過去的記憶所束縛,一生生活在深深的孤獨中而犯下無法挽回的錯誤而後悔的人,絕非罕見。
相反,那些擁有克服創傷(過去所受的打擊對現在產生的精神創傷)並開拓新人生的強大意志的人則積極治癒傷口。他們有時通過接受心理治療,或者通過各種社會活動和與人交流來填補空虛的內心。既然無法回到過去改變那些時光,他們便盡力在現實中尋找可以彌補媽媽未曾給予的愛與關懷的治癒方法。

對於沒有自我解決能力的隔離猴子,投入了治療用途的猴子。據說,猴子在出生後3個月左右就會懂得觀察他人的情緒。因此,將這隻出生滿3個月的小猴子放入了隔離猴子的籠子裡。
治療猴子接近時,隔離猴子表現出嚴重的焦慮症狀。察覺到對方的不安,治療猴子小心翼翼地接近隔離猴子,為牠梳理毛髮。
幾週後,隔離猴子對待治療猴子的態度發生了變化。牠逐漸表現出友好的反應,甚至在玩耍時也開始為治療猴子梳理毛髮。隔離猴子很快恢復到了與正常猴子無異的狀態。
給隔離猴子帶來舒適日常的並不是最好的食物或環境,而是從媽媽那裡沒有得到的關心和愛的滿足。即使對象不是媽媽,隔離猴子在得到以前無法通過媽媽解決的基本需求後,行為發生了變化。
實驗結果如果應用到人身上也並不顯得突兀。當我們深入觀察那些需要愛的人時,表面上看似任何對象都無所謂,但實際上大多數人都渴望著童年時期未能從媽媽那裡得到的愛。
世界在等待的母親,母親的愛
英國文化協會對來自世界102個國家的4萬人進行調查,結果顯示,世界上最美麗的英語單詞是「Mother(母親)」。可以很容易地看出,這個調查結果不僅僅是對單詞本身的評價。對美麗而溫暖的「媽媽」的感覺,正是東西方共同的情感。

但那在上的耶路撒冷是自主的,她是我們的母。 加4章26節
母親與子女之間無法割捨的天倫關係,並非從這地上開始的。雖然我們離開了那溫暖的懷抱,過著困苦的生活,但我們都是從天上耶路撒冷母親那裡得到世上任何地方都無法得到的特別關愛的天使(箴8章22-26節,伯38章4、7節)。
對於曾處於充滿的天上之愛後來到這地上的存在,很難找到真愛的世上生活只能是艱難的。這就是享受著物質的豐盈,卻訴說孤獨和空虛的聲音越來越高的原因。
最近四處彌漫的治癒熱潮,是人們試圖填補靈魂空虛的一種努力。然而,任何療愈方法雖然能暫時安慰人心,卻無法滿足根本的需求。能夠真正填補靈魂空虛的,是生育我們靈魂的母親之愛。
在這世上疲憊的我們靈魂,長期以來一直渴望著母親的愛。那些無法做任何事情的脆弱靈魂,模糊地記得天上母親曾在身旁如同守護眼中的瞳人般關愛我們並賦予我們無盡的恩典。
與此相比,母親擁有的記憶則非常清晰。
……婦人焉能忘記她吃奶的嬰孩,不憐恤她所生的兒子?即或有忘記的,我卻不忘記你。看哪,我將你銘刻在我掌上…… 賽49章14-16節
天上母親從賦予生命的那一刻起就從未忘記過兒女們。曾經在一起的兒女們犯罪而離開天國,在人生的艱辛和悲傷中流淚。
為了撫平那些眼淚,天上母親親自來到了這地上。
母親怎樣安慰兒子,我就照樣安慰你們;你們也必因耶路撒冷得安慰。 賽66章13節
我們在天上耶路撒冷母親的懷抱中得到了等待已久的安慰和愛,終於在「尋母三千里」的旅程中畫上了句號。然而,世上仍有許多孤獨疲憊的靈魂,因找不到安慰而在痛苦中掙扎。
讓我們告訴那些渴望溫暖的母親懷抱,卻因記憶模糊而難以敞開心扉的人們:你們一直在尋找的永恆安息之所,天上母親已經來臨了。並將我們從母親那裡得到的美麗的天上之愛傳遞給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