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禮儀」,從家庭做起

明朗的表情、謙遜的態度,以及尊重他人的心——注重語言禮儀的家庭,其未來必定光明。

29,312點擊數

有個笑話說得好:“I am a boy(我是個男孩)”若用凶狠的語氣說,是在宣告「我不好惹」;用溫柔的語氣說,就像在說「我是個好孩子」。說話的內容沒變,變的是說話之人的態度。

招待客人時,不僅食物的味道重要,盛裝食物的器皿也需要用心挑選。若器皿的大小、形狀、顏色與食物協調一致,會讓菜品更顯誘人;但若器皿不乾淨、有破損,或完全不適配,再美味的食物也難以激起客人的食慾。

人們常說,「語言是承載思想的器皿」。若想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進行交流,不讓對方感到不快,就需要用「好的器皿」來說話。所謂「好的器皿」,指的就是有禮貌的語言。既然語言是溝通的主要方式,若不遵守語言禮儀,就可能導致溝通上的困難。

語言禮儀是所有禮儀中最重要的美德之一。在家庭、學校和職場中,許多衝突往往始於聽起來無禮的話語。如今受到電視和網路的影響,不加節制的言語氾濫,人們也越來越習慣於使用不合禮儀的表達,因此語言禮儀的必要性變得更加迫切。

粗魯的語言會使心靈受損

當今青少年不加節制的語言使用已經超出了嚴重的程度。幾年前,KBS與韓國國立國語院對全國1,518名青少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完全不使用髒話的青少年僅占8.6%,而有52.5%的青少年表示他們習慣性地說髒話。

使用規範語言可以啟動大腦的前額葉,有助於平復激動的情緒。然而,如果習慣於用一句髒話來發洩負面情緒,就會逐漸失去具體表達情感的能力,詞彙量也會減少,甚至可能影響情緒穩定,成為各種犯罪的潛在誘因。

粗魯語言對說者與聽者都會造成傷害。哈佛醫學院的馬丁·泰徹(Martin Teicher)教授研究了554名在童年時期經歷過語言暴力的成年人,發現他們的大腦胼胝體和海馬區域比普通人更為萎縮。這種萎縮會導致記憶力、學習能力下降,同時提高精神疾病的發病概率。

憤怒時最容易忽視語言禮儀。即使是平時非常注重禮儀的人,也常常在情緒失控時說出傷人的話語。在教育孩子時,情緒一旦激動,可能就會不自覺地說出過於粗暴的言辭。而一旦失控,這些話語會摧毀所有平時積累的信任與情感,瞬間破壞與他人的關係。因此,在情緒激烈時,保持沉默是更明智的選擇,待情緒平復後再用理智與平和的心態表達自己的感受。這樣不僅能保護自己和他人,還能維護良好的情感紐帶。

語言禮儀是尊重並關懷對方的心

語言禮儀的消極含義就是儘量不讓別人感到不愉快。若要這樣,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們應當避免使用髒話、俚語、縮略語、粗俗的言辭和不尊重他人的話語。這些語言不僅會傷害對方的感情,還可能讓不常使用這些話的人產生被排斥的感覺,從而讓交流變得困難。

語言禮儀的積極意義在於讓對方感到愉悅。用明朗的表情和禮貌的態度說出正確的語言,不僅能讓對方心情愉快,最終還能使自己受益。遵守語言禮儀的人看起來更有品位,並能獲得他人的好感。

語言禮儀最終是學習並實踐尊重和關心他人的心態。當一個學生說「老師,我有個問題」,而另一個學生說「老師,我有事想請教」,從言語中我們就能看出誰更尊重老師。

敬語也是語言禮儀的一部分。使用敬語會使我們自然地考慮他人,從而減少衝突。據說,某所小學為了讓學生培養正確的語言習慣,教師和學生們都使用敬語,結果學生之間的爭吵和排斥現象減少了。這是因為語言改變了人們的心態。

遵守語言禮儀的另一種方法是:不是按照自己的說話方式,而是根據對方能理解的方式來表達。因為對方不了解我的想法和處境,所以有時他們可能聽不懂或者誤解我說的話。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應該責怪對方聽不懂,而應該改變自己的表達方式。站在對方的立場說話,選擇符合對方理解的詞彙,並且以親切的語氣表達,這些都是語言禮儀的一部分。

語言禮儀中,不僅包括了敬語、稱呼、詞彙等語言要素,還包括了表情、語氣、態度等非語言要素。因此要注意,要杜絕與他人對話時突然插話,或對方說話時移開視線,或邊講話邊搖晃身子,或抖腿等行為。

語言禮儀始於家庭

語言禮儀是學校、社會和家庭共同努力的任務。它的起點是家庭。雖然語言受到周圍人影響,但家庭對語言的影響最大。孩子是否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從孩子使用的語言中就能看出。正確的語言使用與學習效果相關,因此父母不僅要關注孩子的學業,還應該在語言禮儀教育上付出努力。

語言禮儀教育並不是讓父母教導孩子什麼是對什麼是錯,而是父母通過日常的禮貌語言為孩子樹立榜樣。父母的語言習慣會深刻影響孩子的價值觀和性格,父母的語言素養是孩子教育的核心所在。

夫妻互相尊重並使用敬語時,孩子也會自然而然地習慣使用敬語。有些父母認為敬語會減少親近感,甚至會妨礙孩子的自主性,因此不教孩子使用敬語。然而,真正關心孩子的父母,應該關注孩子是否使用敬語。此外,當孩子說髒話或不禮貌的言語時,父母不應袖手旁觀或只是責問「你剛剛說了什麼?」,而是應該問孩子「你為什麼生氣?」。先與孩子進行對話,了解他們生氣的原因,之後再教他們如何用正確、禮貌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

即便是和爸爸媽媽的關係像朋友一樣,父母和子女之間也必須遵守語言禮儀,夫妻之間同樣如此。在一個充滿輕鬆氛圍的家裡,雖然家庭成員之間親密無間,但仍然需要彼此尊重和關心,保持禮儀,才能真正擁有一個美好而和諧的家庭。如果家中常常使用粗魯的語言,就很難期待美好的未來。如果家庭裡存在著持續的衝突,那麼應該從日常使用的語言開始檢查。

雖然時代變遷,環境更迭,溝通的媒介也層出不窮,但是只要人與人共存,語言依然存在,語言禮儀的價值就不會改變。在社會上,儘管有能力和實力的人會得到認可,但最終贏得他人好感的,還是那些禮貌和謙遜的人。

在培養德才兼備之人的部分,家庭扮演著最核心的角色。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經常思考「今天吃什麼?」「明天穿什麼衣服?」。但在這些日常瑣事中,不妨也加入一些關於語言禮儀的思考:「如何通過言語讓對方感到更愉悅?我有哪些語言習慣需要改進?」。就像把美味食物放進美麗的器皿中那樣,讓我們把愛裝進溫暖的言語裡,傳遞給我們的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