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上發生的愉快變化

改變計畫

10,964點擊數

在科幻電影或小說中,經常出現有人隨意操縱他人意志的場景。但如果這種情況成真,我們被某種未知的力量操控著意志,會怎樣呢?

以羅喜悅女士的一天為例。她早上上班遲到,整個上午都在打盹,午餐時間恢復活力,喝昂貴的咖啡,下班後邊吃零食邊看電視。如果所有這些行為都不是她自己的意願,而是被某種外部力量操控,那麼她將無法控制自己的生活。

在上面列出的喜悅女士的日常活動中,沒有一件是出於她自己的意願。因為她的意志被其他某種東西操控著。

第一章.習慣的原理

操控喜悅女士意志的不是別人,正是「習慣」。人們一天中的大部分行為都遵循「習慣」,這種習慣不是源於主體思考的理性行為,而是接近無意識的本能行為。喜悅女士的遲到、瞌睡、購買咖啡、吃零食、看電視,都是「習慣」向她的大腦下達的命令,而非喜悅女士本人的意志。

習慣產生的根本原因是人腦的節能本能。人腦在初次經歷某件事情時,會不停地運轉,消耗大量能量。由於一次性可以處理的事情量是有限的,因此這個過程會產生很大的壓力。所以,人腦會將重複的行為存儲為一種「模式」,以節省能量,這就是習慣。

習慣是通過信號、獎勵和重複行為這三個階段形成和強化的。例如,有一天午餐後,嘴裡發澀,這時發現了咖啡店(信號)。走進店裡買了一杯咖啡,感覺嘴裡的澀味消失了(獎勵)。由於令人滿意的獎勵,同樣的動作重複了幾次(重複行為),大腦將此作為一種模式接受,形成了習慣。

隨著這一系列行為的重複,主體思考逐漸轉變為大腦作用產生的無意識行為,習慣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即使午飯後嘴裡不發澀,也會不由自主地走向咖啡店。

像這樣,每個人都有一些自己沒有意識到的習慣。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習慣對我們生活的影響。如果只有好習慣,那自然是再好不過。但如果壞習慣正在降低我們的生活品質,那麼就有必要加以改正。然而,已經輸入大腦的習慣不可能像翻手掌一樣瞬間改變。我們的身體具有安於現狀的屬性,絕不會歡迎新的變化。所以,很多人明知道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也會以「一直以來都是這樣生活的,沒辦法」的合理化理由選擇放棄。他們不知道,只要理解了習慣的原理,任何人都能很快養成新的習慣。

第二章.改變習慣的方法

改變習慣並非易事,但也沒有想像中那麼難。只要掌握並改變不良習慣的信號、獎勵和重複行為這三個要素,就能順利實現。

首先,改變信號的環境。改變誘導習慣的環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不必要的信號出現。其次,準確把握不良習慣帶來的獎勵,並用替代行為獲得相同的獎勵。這樣就不會再期望通過不良習慣獲得獎勵。第三,對有益於身體的行為給予更令人滿意的獎勵。利用「獎勵越令人滿意,行為就越容易重複」的原理。

喜悅女士決定改變不良習慣。首先,為了減少過度消費,她開始克制購買昂貴的咖啡。為了從源頭上阻止信號的產生,她開始走沒有咖啡店的路線。然後,她仔細思考了昂貴咖啡帶來的獎勵是什麼。「是為了緩解口中的澀味嗎?還是因為咖啡很合我的口味?」思索後發現,獎勵出乎意料。比起咖啡本身,悠閒地喝咖啡所帶來的放鬆感才是更大的獎勵。更甚的是,咖啡也不是喜悅女士喜歡的口味。因此,她決定用便宜且對身體有益的薏米茶來享受同樣的獎勵。

看電視時吃零食的獎勵也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只是因為嘴巴感到無聊,隨便找點東西吃。喜悅女士把家裡不健康的零食都扔掉,換成了水果,創造了一個新的信號。然後,她通過吃水果來緩解嘴巴無聊,獲得了相同的獎勵。

此外,為了在看電視時創造一個引導運動的信號,她在沙發旁邊放了一對啞鈴。每當視線落在啞鈴上時,她都會摸一下,自然而然地增加了運動的次數,並獲得了健康這一寶貴的獎勵。

那麼,她每次都遲到的習慣和上午打瞌睡的習慣怎麼樣了呢?令人驚訝的是,即使沒有在這方面付出特別的努力,遲到的次數也明顯減少了,上午工作的注意力也提高了。這就是一個習慣對其他習慣產生積極影響的連鎖反應1

1. 習慣的連鎖反應:2006年,梅根·奧滕和肯·鄭招募了一群喜歡懶散的人,讓他們養成運動的習慣,並觀察他們的生活。實驗參與者的飲食習慣得到了改善,工作態度變得積極,酒精和咖啡因的攝入量顯著減少。甚至無節制的消費習慣也發生了變化,財務狀況也得到了改善。雖然確切原因尚不清楚,但連鎖反應已經波及到了未知領域。

像這樣,只要大家都能準確把握自己的習慣信號和獎勵,並打破惡性循環的鏈條,我們的生活就能在不長的時間內發生巨大的變化。

那麼,徹底改變一個習慣需要多長時間呢?

第三章.塑造習慣的時間

2009年,英國倫敦大學進行了一項實驗,旨在了解放棄舊習慣並養成新習慣需要多長時間。實驗規則很簡單:將想要改變的習慣寫在筆記本上,並每天晚上記錄自己是否努力改變習慣。但有一個條件是,實驗期間必須每天記錄,不得間斷。不允許出現「今天很累」,「今天情況不允許」等例外情況。

實驗結果表明,養成一個新習慣平均需要66天左右的時間。實驗參與者忍受著抑制舊的不良生活模式和重複不熟悉行為的不適,每天都記錄實驗筆記。通過這段短暫的時間,他們成功地將大腦中持續數年甚至數十年的模式完全轉變為新的方向。

這項實驗也在韓國的一個電視節目中進行過。

一名20年來從未整理過房間的大學生實驗參與者,在66天內每天都嘗試打掃房間。結果,他發現自己不知從何時開始,即使沒有刻意去做,也會在不知不覺中打掃房間。

一名學習成績不佳的初中生實驗參與者嘗試了學習訓練。起初,他甚至很難坐在書桌前,翻閱一頁教科書都感到非常陌生。但66天後,令人驚訝的是,放學後這名學生不是坐在電腦前,而是坐在書桌前,並在之後的考試中平均成績有了大幅提高。

實驗參與者們這樣表達他們已經習慣新行為的感受:

「現在這樣做更舒服。不這麼做反而會覺得不自在。」

大腦已經完全創造出了新的習慣。只要像這些實驗參與者一樣,懷著強烈的動機,堅持大約66天,任何人都可以「科學地」養成好習慣。

第四章.習慣,靈魂的鏡子

每到新年,很多人都會設定目標,並決心一定要實現,但往往會半途而廢。這是因為對身體習慣的理解不足。無法實現屬靈目標和失敗的過程也很相似。錯誤的屬靈習慣阻礙了使靈魂受益的道路。現在我們要做的就是回顧我們的屬靈習慣,糾正那些使我們與上帝疏遠的壞習慣。是否有口頭禪般的抱怨或怨恨,以及在不知不覺中影響我們內心的仇恨、嫉妒和猜忌?如果是這樣,就改變信號的環境,例如每天抽出10分鐘研讀聖經、微笑著對待弟兄姐妹、聽新歌、睡前祈禱等。隨之而來的獎勵會比以前更加令人滿意。

聖經教導說「要操練敬虔」(提前4章6-9節)。今天還做不好的事情,明天不可能像奇蹟一樣做好。如果想了解習慣並加以改變,就應該從今天開始練習,而不是從1月1日開始。為了把以前的壞習慣變成遵循上帝教導的習慣,需要明確的意志。當意志堅定並從細微處著手實踐時,那些一直控制著我們的壞習慣就會失去力量。當然,這個過程會有困難,但只要不放棄,屬靈模式很可能在不長的時間內得到新的改變。

上帝的教導與我們目前的自我形象可能相差甚遠,以至於我們甚至不敢嘗試。雖然目前是這樣,但沒有關係,不要著急,哪怕只嘗試一件事也好。只要我們鼓起勇氣邁出一步,改變一個習慣,就會引發連鎖反應,改變其他習慣。

不要再被習慣支配,而是要支配習慣。這樣,我們將更加接近天國。

參考
習慣的力量-查爾斯·都希格(Galleon)
特別紀錄片-擺脫墊底,習慣轉變報告(K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