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壞習慣的枷鎖

21,647點擊數

「我才三十歲,額頭的皺紋卻很深,看起來就像四十歲。」

著名畫家梵古在寫給弟弟提奧的信中這樣抱怨道。深深的皺紋透露著生活和創作的艱辛,梵古擔心自己看上去比實際年齡更老。

不僅僅是梵古。每當感覺疲憊和煩躁時,我們會無意識地把情緒寫在臉上。雖然皺紋是隨著年齡增長而自然產生的生理現象,但如果我們習慣性地用情緒表達感情,這就會促使面部肌肉形成記憶。我們若是每當感覺煩躁或事情進展不順利時,就皺眉或者翻白眼,那麼幾年下來,這種表情就會變成我們的真實寫照。人們說,到了40歲,就要對自己的面容負責。這話並非毫無道理。

就像不經意間皺眉一樣,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會常常做出一些無意識的舉動。根據美國杜克大學的研究表明,人們的行為舉止中有40%不是出於理性決策,而是出於習慣。

研究還表明,人類的大腦在不斷地尋找方法,來最大限度地節約判斷事物所消耗的能量。大腦在認知新事物時,為了減少精力損耗而採取的最佳策略,就是按照根深蒂固的習慣做出行為。

如果它是一個好習慣,那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反之,若是一個壞習慣,那將會對生活產生或大或小的負面影響。因此,我們必須要三思而後行。在面試時,可能會因抖腿而得到較低的分數,或是因不經意冒出一句尖酸刻薄的話語,與周圍的人產生矛盾。

習慣不僅包括如咬指甲這樣的外在習慣,還包括像是無法忍住怒火而經常發脾氣的内在習慣。在《習慣的力量》一書中,作者查理斯·杜希格表示,控制內心情感的意志力也是可以通過習慣來培養的。例如,書中有一個名叫特拉維斯的青年,每當遇到舉止粗魯的客人時,他都無法控制情緒,大喊「馬上給我滾!」或向對方扔東西,最終,他被解雇,吞下苦果。

他每天早上都會對著鏡子下定決心:今後不再這樣做。但是當類似的情況出現時,結果還是一樣。然而,幾年後他完全變了。他不僅對粗魯的顧客保持冷靜和禮貌,還成為了負責兩家店鋪的經理,開始了新的人生。在特拉維斯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特拉維斯就職的咖啡公司當時正在對員工進行系統化的情緒管理培訓。他發現,平時溫和的員工在面對意外的壓力或不確定的事件時變得憤怒。

在員工培訓中,有一項作業是填空題,員工們要寫下答案。例如,「如果顧客提出不滿,我的計畫是( )」。這項作業能讓員工們提前做出抉擇以應對意外情況,再把正確的行為培養成為習慣。我們之所以把想法寫在紙上,是為了我們要下意識地把它銘記於心,讓我們能更具體地把想法付諸行動。

從這個角度看,這與某部紀錄片中介紹的戒除不良生活習慣的方法類似。一些很難戒除吸菸、不整理房間、不守時等不良習慣的人參與了一項實驗。在實驗中,由於無法按照自己以往的習慣行事,他們一開始感覺壓力很大。然而,兩個月後,超過90%的人成功改正了自己的習慣。

他們做的一件事就是在顯露出不良生活習慣的瞬間,立即把它記錄下來,再進行評價和反思。雖然他們知道自己需要做出改變,但那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然而,當他們把這些習慣寫在紙上時,他們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並努力減少做出這種行為的頻率。

習慣是一把雙刃劍,在我們心中,好習慣與壞習慣並存。信心也同樣如此,既有好習慣,也有壞習慣(來10章25節)。只有遵循上帝的良好習慣(路22章39-40節)才能讓我們的靈魂充滿活力。

上帝時時刻刻都在用生命水話語教導我們,讓我們把上帝的性情變成自己的習慣。然而,雖然我們知道要具備美好的心田和品行,但是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給人帶來傷害的說話方式等習慣早已成為我們身體的一部分,不會立刻發生改變。我們發牢騷時,會不由自主地撅嘴,或者對我們討厭的人投以不滿的目光,這些行為都是在無意識中發生的。

對於那些我們不以為意的錯誤習慣,我們不妨把它一一記在筆記本裡。請收起「壞習慣」這把刀,每天都打磨「好習慣」的劍。這樣,我們就能打破壞習慣的枷鎖,生活中只充滿好習慣。讓我們忘掉一秒鐘前還在猶豫是否要戒除壞習慣的自己。現在,此時此刻,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