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逐漸變成「不會忍怒的世界」。在高速公路上因車道的變更與其他車輛爭吵的一位司機憤怒之餘,把車突然停在了路上。這時後邊跟來的車輛雖然緊急刹住了車,但緊隨其後的5輛車發生追尾,結果無辜的1名司機當場死亡,其他4名都受了輕重傷。此外,因樓層之間的隔音問題,和樓下的住戶爭吵之後縱火致死2人;一氣之下殺死訓誡自己的父母;意外地殺死爭執不休的同事……因不能忍怒引發的大事故日益增加。

若是無法克制憤怒的症狀嚴重下去,稍不留神就會發展為憤怒調節障礙。2013年在美國華盛頓發生了槍擊事件,最終導致13人當場死亡。當時槍殺案犯人正是患有憤怒調節障礙的男性。像這樣,不分青紅皂白、過度發洩憤怒,不僅毀了自己的人生,也毀了他人的人生。
「任何人都可能發火,這沒什麼難的。但要做到以正確的目的適時、適度向適當的對象以適宜的方式發火,那可就難了。」
就像亞里斯多德所說的,動怒不能說都是不好的。也有針對不正當的行為發出的憤怒,這種怒氣稱為「義憤」。義憤不會成為大問題,問題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發洩的大部分怒氣並不是「義憤」,而是引起爭論和爭吵的單純的怒氣。
發火的人受損失
發火時最大的受害者就是自己。一旦發火,身體就會分泌腎上腺素和皮質醇等精神壓力荷爾蒙,而此物質的分泌會造成血壓升高、脈搏加快等生理變化以及心臟血管內壁的損害。如果這樣的事反復發生,不僅會引發心臟病、高血壓、動脈硬化、消化障礙之類的疾病,因腦細胞的損害患癡呆症的概率也高。而且,NK細胞殺傷癌細胞的機能會受到抑制,抗癌能力也隨之下降。
根據英國的一項實驗,人生氣的時候出來的呼氣,收集1個小時後進行濃縮,居然變成了能殺死80人的毒藥。所以因怒產生毒素的人,其健康該會受多大的傷害呢?有這樣的一句話「一笑一小,一怒一老」,發火也加速老化。美國的一位教授,自己在大學時代曾做過一項測定發火的問卷調查,據說憤怒水準高的人到50歲時的死亡率比一般人高4-7倍。
發火可能一時會感到身體舒暢,但是身心會變得荒廢。只是因為察覺不到,才誤認為發火比較好。給一組成員通過打拳擊袋發洩憤怒的機會,讓另外一組安靜地坐幾分鐘消氣,觀察結果表明,打拳擊袋的人們帶有攻擊性地對待他人的傾向。無法控制怒氣,每次以這樣的方式發洩的話,受累的只是自己。那麼,怎樣管理「發火」的情緒呢?
應對憤怒的姿態
①「有時也會那樣」
心理學者亞伯特艾利斯說,憤怒與「應該~才行」的責任性期待有關聯。比如說,每天照看孩子的專職主婦想,「丈夫回到家就應該陪孩子玩一會兒」,相反,丈夫會想,「一整天工作很累,回到家就應該休息」。父母想「子女應該拿到一定的成績」,子女們想「父母應該滿足自己的需求」。如果有了這樣的期待,當與這種期待不一致的瞬間,理所當然會發火。別人的想法不可能與自己的想法一致,反倒是相違背的時候更多。所以,與其擁有責任性的期待,還不如擁有「有時候也會那樣」的寬廣之心。
②時間就是良藥
被譽為人際關係大師的戴爾・卡内基,從某讀者那裡收到了批判自己書的信。卡内基很生氣,馬上開始寫回信。「再怎麼想也很懷疑你的智力,也許這封回復也你無法理解。」之後把這封信放在抽屜中,過了幾天拿出來看後,重新寫了封回信。「感謝您對我的著作提出忠告,我會努力寫更好的書。」
憤怒的荷爾蒙通常在15秒鐘的時候達到最高潮,之後漸漸消失。不要因為生氣就馬上喊叫,或者攻擊對方,而是要深呼吸贏得一些時間。當心理找到安定的時候,才能從容地做出理性的判斷。
③當天的怒氣,當天化解
2005年5月,英國有一對老夫妻–丈夫105歲、妻子100歲,迎來了結婚第80週年,作為世界最長的婚姻,登入金氏世界紀錄。當記者問能夠維持幸福婚姻生活的秘訣是什麼的時候,妻子是這樣說的:「我們也經常像別人一樣爭吵,但是從來沒有在生氣的狀態下睡覺,而是一直手牽著手睡覺。」
聖經中也有「生氣但不要犯罪,不要含怒到日落(弗4章26節)」的話語。而且,猶太父母們,即使嚴厲地斥責孩子,但是睡覺前會充滿深情地安慰孩子。當天的怒氣當天化解,一件事一次怒氣就足夠了。不能針對發火的狀況說來說去,或者以「等著瞧」的方式很長時間放在心上,這樣只能傷害自己的健康,狀況也會變得惡劣。
④以好的方向發洩
作家湯湯瑪斯・卡萊爾將歷經幾年時間才完成的原稿,首先拿去給朋友看。然而,朋友暫時出去一會兒的功夫,女傭把原稿當成沒有用的紙張,扔在壁爐中燒毀了。陷入極度的憤怒和挫折中的他,偶然看到民工砌磚,就這樣下定了決心。「對,像砌磚一樣,我也一張一張地重新寫吧。」其結果,完成了比之前更好的文稿,就這樣誕生的大作就是《法國革命史》。
每當感到憤怒時,如果將憤怒轉化為運動、閱讀、努力和技能提升等行動,就能產生積極的結果。相反,如果憤怒使你過度飲食、沖動購物、破壞物品、進行暴力行為或言語攻擊,那麼你將必然會帶來破壞性後果。
⑤成為「空船」吧
有一個人在划船過河的時候,與漂流過來的空船相撞。看到船上沒有人,他就像什麼事情都沒發生過似的,推開船繼續往前行。然而,又和別的船相撞了。這次那艘船上有人。於是這個人勃然大怒,喊叫讓對方讓開。這是《莊子》中記錄的故事。像這樣,如果將對方視為空船,即便是生氣的事情也能忽略而過;如果自己成為空船,放空內心,這樣也能容納他人的過失。
⑥生氣的時候,暫且整頓一下心情,問自己以下內容
- 發火後,有不後悔的自信嗎?
- 除了發火之外,沒有別的方法嗎?
- 發火對我有什麼益處嗎?
- 以客觀的角度來看,這件事值得發火嗎?
- 是否向不相干的人發火呢?
- 我的腦細胞受損也好嗎?
- 是否對家人造成傷害呢?
- 是否往發火的方向解釋這個狀況了呢?
⑦面對發火的人
不發火很重要,但如何對待發火的人也重要。不能因為對方發火,就一起發火,以刺激性的話挑起怒氣,這樣最後只能變成爭吵。發火的人肯定有理由,所以需要有人去傾聽那些話。如果側耳傾聽,繼續表示贊同,對方的怒氣會消失,對一直忍耐著傾聽的人生發出感謝的心。即使他誤會了,或者不正當地發火,直等到激動消失為止,我們要以接納的姿勢,理解那個人的立場,等對方平靜之後再說自己的意見。
教育忍耐,也是家庭教育
在細小的事情上容易暴躁,不僅是成人們的問題。上課時間睡覺被老師叫醒時用筆威脅老師的學生;對勸架的媽媽爆粗口的子女;因姐姐的壓歲錢更多而向爺爺踢腳的幼兒。2013年2月,韓國教育廳以全國國小、國中、高中的594名教師為對象進行調查,結果10名教師中就有4名回答說,最近的一學期內,曾經因瞬間暴躁的孩子而考慮過放棄教職。
對於這樣的問題,專家們共同的建議是:家庭教育很重要。孩子在幼兒時期不耐煩或是發脾氣的時候,父母應當在給予理解之後用話語一點一點化解,如此才能讓孩子學會調節憤怒的方法。若對孩子從小就有求必應,那孩子就不會懂得忍耐。要教導孩子讓他知道不是耍賴就能拿到想要的,不能要的絕對不會給。另外,不要使用否定的言語來壓制孩子;讓孩子用讀書、讀報紙來替代智慧手機;每天至少空出10分鐘的時間與子女談心交流也很重要。
父母經常性地發火,孩子自然就會反抗。據調查,對孩子的體罰越多,進入青少年期的孩子更容易惹事生非。對於十多歲的孩子來說,大聲吼他(她),也是如同體罰一樣的傷害。為教育孩子,適當地持鞭固然重要,但在衝動之下打孩子,反而會引起反效果。在氣頭上打孩子,孩子不會以為是自己做錯了才挨打,而是因為父母生氣了才挨打的。因此,如果想將孩子培養成精神上成熟的孩子,父母首先要學會忍怒,作出理智處理的榜樣。
越是像家人這種親近的關係,就越容易發脾氣,甚至毫不猶豫地拿對方出氣。這是因為對家人的期待大,當無法滿足要求時失望也大,而且最主要的是帶有「家人可以隨意對待」的想法。但是,從家人那裡受到的傷害反而更深、更久。讓我們努力,不要對最寶貴又感謝的家人發脾氣。新年就挑戰一下「營造不發脾氣的家庭」,怎麼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