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的開始——認可家人的本色

被他人認可的人是幸福的,被家人認可的人更加幸福。

21,618點擊數

一個兒媳替年老的婆婆做醬油。她完全按照婆婆教的方法,一步步認真地做,但做出來的醬油並沒有婆婆做的那種濃郁味道。她找不到原因,於是去向婆婆請教。躺在病床上的婆婆聽完之後,好像明白了問題,便從床上慢慢起身。婆婆站起來的眼神格外明亮,臉上也重新展現出了生氣。

婆婆沒有嫌兒媳麻煩,積極地幫助她解決醬油的味道問題,是因為兒媳認可了婆婆做醬油的手藝。曾經血氣方剛的人,一旦上了年紀,就會變得意志消沉,其中固然有身體衰弱的原因,但本質上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變得一無是處。因此,隨著父母的年齡增長,我們不應該讓他們什麼都不做,而應該給他們一些小事做,讓他們有機會發揮自己的能力,並在遇到問題時徵求他們的意見。每個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可,當這種慾望得到滿足時,才會感到滿足和幸福。

人類慾望之一:被認可的慾望

希望得到他人認可的慾望,被稱為「社會認同的慾望」。這與維持生命、延續種族的生理需求一樣,屬於人類的基本慾望。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曾說:「人類本性中最強烈的渴望之一,就是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可。」

小孩子希望得到父母的認可;學生希望得到老師的認可;上班族則努力贏得上司的認可。當人們被他人認可時,自尊心與自信心會隨之增強,心理也會更加穩定。即使衣食無憂、物質豐富,如果沒有人對你說「因為有你,我很幸福」、「你真是個好人」,生活也會變得空虛。如果這種被認同的慾望得不到滿足,就會出現抑鬱、失去動力的情緒,嚴重時甚至會以憤怒的形式爆發。幾年前在美國發生的一起直播記者槍擊事件,以及國內某檢查站的槍擊事件,其原因都是施暴者覺得同事「看不起自己」。

在家庭中也是如此,如果得不到家人的認可,就容易積累不滿。不要把家中「頂樑柱養家糊口、主婦操持家務、孩子努力讀書」這些事情視為理所當然,而應以溫柔、溫暖的話給予肯定和認可。即使全世界都認可我,如果家人不認可,又有何意義?相反,即便在外面遇到再多困難,如果能從家人那裡獲得認同,也會感到莫大的安慰。讚美是肯定別人做得好的地方,而認可是不論做得好與不好,都接受其本來的模樣。認可比讚美更廣泛,它本身就是一種鼓勵。

認可本來的樣子

世界上不存在百分之百相同的人。外貌不同,思維方式、傾向、性格、天生的氣質也各不相同。就像喜歡紅豆麵包的人不能說喜歡奶油麵包的人是錯的一樣,他人的想法與我的想法不同,並不意味著就是錯誤的。如果不能承認這種差異,就會產生矛盾,人際關係也會亮起紅燈。

家人也是如此。妻子和丈夫不同,孩子和父母也不同。為了維持圓滿的家庭關係,必須承認彼此不同的事實,家庭應該成為一個認可家庭成員本來樣子的場所。為此,首先要摒棄因年齡或性別差異而無視對方的態度。對子女說「小孩子懂什麼」、「無條件聽大人的話」,或者對配偶說「女人做好家務就行」、「男人精神年齡都很低」之類的話,會讓對方非常不愉快,一定要避免。

人無完人,誰都會有缺點,也都會犯錯。家庭就是不完美的人彼此彌補不足、互相包容的地方。 試圖只把完美的一面展現給孩子,並希望孩子也變得完美的父母,會讓自己和孩子都感到疲憊。 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的配偶,也沒有完美的家庭。但這並不意味著可以隨便過日子。 當我們接納家人的真實模樣、自己的缺點以及所處的環境,並努力尋找改進的方法時,才會迎來更加美好的未來。

認可對方的正確態度

給予對方被認可的感覺,言語占30%,表情和態度等間接因素占70%。即使是好話,根據說話人的態度,聽者也可能誤解為負面的話。對話時,注視對方的眼睛,保持溫和的微笑,傾聽對方的談話,這一點非常重要。如果一直不看說話的人,總是看其他地方,或者說話時皺眉頭、突然轉移話題,對方會認為自己被無視。

如果不同意對方的意見,最好先認可對方的觀點,然後再表達自己的看法。那些一聽到別人意見不合就直接否定,或者總是試圖找對方意見問題的人,很容易打斷對話的節奏。

即使是相同的請求,如果能傳遞出對對方的認可,會更加有效。「其他兒媳都很忙,沒時間做,所以你來做吧」和「除了你,還有誰能做好這件事呢?我只相信你」這兩句話,哪一句聽起來更好?互相認可是對話的基礎。為此,必須讓對方充分感受到沒有無視對方,而是認可對方。

孔子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聖經中也有「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馬太福音 7:12)的教導。想要得到別人的認可,就必須先學會認可別人。讓我們從身邊最親近的家人開始審視自己。我們是否曾輕視過他們,或是不加思考地對待過他們?是否因為意見不合、與自己不同而排斥過他們?請記住,溝通從認可對方本來的樣子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