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的手」造就的生態平衡

31,245點擊數

企鹅幼崽正在遭受大賊鷗的攻擊。這是一部紀錄片中的場景,觀眾也跟著緊張和焦慮起來。虎視眈眈的大賊鷗趁企鵝父母不在時攻擊小企鵝,一隻小企鵝跑向拍攝組,彷彿是來求助。小傢伙瑟瑟發抖,用翅膀抓住攝像機的腿,哀求不已,但拍攝組只能靜觀其變。因為作為觀察者,無法違背大自然的生態系統。

大賊鷗攻擊小企鵝也是有原因的。因為鳥巢裡有等待的幼崽。如果大賊鷗媽媽找不到食物,幼崽就要挨餓。想活命的企鵝和飢餓的大賊鷗都是野性生態界的一員,牠們之間通過吃與被吃的關係形成了看不見的法則。

吃與被吃的環形食物鏈

生態系統中生活的各種生物有著「吃」與「被吃」的關係。吃草的蝗蟲是青蛙的食物,青蛙又是蛇的食物。生態系統的食物關係就像鏈條一樣環環相扣,被稱為「食物鏈」。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大部分以多種食物為生,因為食物鏈像網一樣錯綜複雜,故又被稱為「食物網」。

食物鏈是通過「吃」與「被吃」的關係傳送太陽能的過程。利用無機物和太陽能合成有機物的綠色植物被稱為「生產者」,牠們是其他生物的營養源。食用生產者製造的有機物的動物被稱為「消費者」。消費者又分為以植物為食的一級消費者、以草食動物為食的二級消費者、更上層捕食者之三級消費者。動植物死後,被「分解者」分解,變成無機物,又重新被植物吸收。典型的分解者有蘑菇等菌類和細菌。食物鏈並不是以最高級的捕食者結束,而是經過分解者重新回到生產者,這樣形成一個循環。

奧妙的法則造就生態平衡

廣闊的非洲草原是充滿太初神秘的地方。在灼熱的陽光下,在樹蔭下悠閒地享受午睡的獅子。最頂級的捕食者獅子會是這裡的王嗎?

每年一到7月,數十萬隻牛羚就從坦尚尼亞的塞倫蓋蒂遷徙到肯亞的馬賽馬拉。為了尋找豐富的草和水,需要不斷移動。獅子也只能跟著牛羚群移動。換句話說,廣闊的草原是被食物鏈最末端的植物所驅動的。野生世界不是無限競爭,也不是弱肉強食,而是由深奧的法則支配的地方。

這裡最頂級的捕食者獅子每3-4天只狩獵一次。如果獅子在肚子不餓的情況下肆意殺死牛羚,非洲草原上就會只剩下獅子等捕食者,最終只能一同滅亡。以牛羚為食的獅子本能地知道,如果牛羚消失,自己也無法存活。

無論是草還是獅子,總有一天會死亡。儘管如此,動植物的屍體不會堆積或覆蓋地面,這是因為有分解者。蚯蚓、蟎蟲等分解動物把有機物屍體分成大塊,黴菌或細菌等微生物把有機物完全分解成植物可以利用的無機物的形態。分解者製造的無機物用於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製造的有機物沿著食物鏈移動,經過分解者重新回到泥土中。這樣進行周而復始的物質循環。

此外,由於自然災害等突發狀況,即使發生某種生物大幅減少的情況,生物數量也會逐漸恢復,重新實現生態界的平衡。例如,在草、蝗蟲、青蛙、蛇的食物鏈中,如果蝗蟲突然減少,作為食物的草就會增多,捕食蝗蟲的青蛙、蛇就會依次減少。如果蝗蟲的個體數量再次增加,草就會減少,青蛙和蛇就會增加,從而恢復到原來的狀態。生態系統形成的食物網比這還要錯綜複雜,因此無論哪一種生物突然減少,其他類似的生物都可以代替其位置,因此可以維持良好的平衡。擁有複雜食物網的生態界具有自我調節能力,可以維持相對的平衡和穩定。

被撕破的食物網

但是,如果變化過大,生態界的平衡就會被打破。通常來看,生態系統的破壞大都是人類造成的。

人類因失誤或故意將動植物帶入原棲息地以外的地區,使生態系統陷入混亂。例如,在韓國河邊常見的藤蔓植物「刺果瓜」,是為了蔬菜的嫁接而從北美洲引進的,後來遍佈全國。由於生命力旺盛、繁殖力強,刺果瓜立足之處其他植物根本無法生存。此外,被稱為「怪物老鼠」的「海狸鼠」的數量也在急劇增加,擾亂了生態界。1985年,以衣料和食用為目的從南美進口了海狸鼠,但由於人氣不高,在農戶放棄飼養後,以超強的食性和繁殖力佔領了生態界。隨著外來物種入侵原生態系統,食物鏈正在崩潰。

美國佛羅里達州大沼澤地國家公園正在與「緬甸巨蛇」展開鬥爭。生長在東南亞的巨蛇作為寵物被帶到美國,被厭倦的主人扔掉後,開始迅速佔領生態界。沒有捕食者的緬甸巨蛇不僅捕食老鼠或兔子等小動物,還會捕食鱷魚和鹿。

2010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秘書長阿基姆•施泰納曾發表說,每年因外來物種造成的經濟損失達1兆4000億美元(約1580萬億韓元)。全世界國家因外來物種擾亂生態系統而飽受煎熬。

再加上環境污染、全球變暖、無節制地捕殺等原因,越來越多的動植物滅絕,原本牢固的食物網正在被破壞。首次被通告滅絕危險性的案例是生活在非洲東部模里西斯島的「渡渡鳥」。16世紀初進入模里西斯島的歐洲人大肆獵殺無法飛翔的渡渡鳥,渡渡鳥的個體數量逐漸減少。1681年發現最後一隻後,渡渡鳥完全滅絕。此後,島上的「卡伐利亞樹」突然開始減少。因為渡渡鳥食用卡伐利亞樹的種子後排泄出來有助於種子發芽,而這樣的渡渡鳥已經滅絕。一個生物的滅絕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必然會導致另一種生物的滅絕。

通過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評價生物物種滅絕危險程度的《紅色目錄(Red List)》可以看出生態界面臨著多大的危機。對全世界有記載的170多萬種生物中7萬4千多種進行評價的結果顯示,瀕臨滅絕的生物有2萬2百多種,其中植物達1萬多種。從分類來看,裸子植物占40%、哺乳類占26%、鳥類占13%、兩棲動物占41%,正在遭受滅絕的威脅。鑒於被評估的物種數量只是極少一部分,可以推測地球的生物滅絕規模遠比預想的要大得多。據世界自然保護基金(WWF)透露,包括尚未發現的物種在內,每年有1萬多種物種滅絕。美國杜克大學生物學家斯圖爾特·皮姆教授也表示擔憂:「人類文明發達後,滅絕速度加快了1000倍左右。我們正面臨大滅絕。」

從太古開始,地球的所有生命體都照著看不見的法則,通過食物鏈發揮著調節功能。生命體相互連接,實現絕妙的均衡,這樣的生態界令人驚奇感歎。

沒有人類人為介入的生態界無比和諧。生態界的構成無一多餘,互相影響、互相依存。不貪不占,照本性順理而生。因為牠們深知滅絕其他物種的捕食者只能自取滅亡。只是人類忘記了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