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擔家務,其中有令人驚訝的力量

家務是對家人和家庭的愛,是一家人應該一起做的事情。

72,052點擊數

準備用餐、洗碗、洗衣服、清掃、整理整頓、垃圾分類和回收、買菜……這些事情日復一日地進行著,而且做了也看不出來,但不做就會立即顯出來,這就是家務。看起來雖然簡單瑣碎,但因家務事發生矛盾的家庭其實不少。

「幫忙做點家事,能累到哪裡去嗎?」、「工作勞碌了一整天,到家還要做家事?」、「媽媽會看著辦吧……」。不是家務本身有問題,而是因為家庭成員的觀念不同。有時家務看起來確實麻煩,或像雜活。不過,其中有不可忽略的重要意義。

一般把家務稱為「生活」,詞源來自於「贍養」(在韓語中「生活」裡含有「贍養」的意思)。贍養家庭、贍養家族的事情就是生活。洗滌槽裡堆滿髒碗、散發著惡臭,冰箱裡面空蕩蕩的,物品離開本位跟各種垃圾堆在一起,因為積攢沒洗的衣服而不得不穿髒衣服……這樣還能感覺到生氣和活力嗎?在那樣的家裡,身體和心情都會變得荒廢。

母親花費時間和努力,真誠做出來的食物中不僅含有營養成份,還蘊含著對家族的愛。吃到那些食物的家人會在精神上得到滿足和感動,同時通過食物實現溝通與和睦。洗衣服或清掃也需要愛和犧牲。就那樣,通過家務間接付出的愛能使家人們享受著心靈的平靜和安息生活。

家務是全家人的工作

在大男子主義盛行的社會,家務紛紛落到母親身上,但現在時代和思考方式都有了很大轉變。讓我們果斷地打破「父親主外,母親主內,孩子只專心學習」的觀念吧。不僅是雙薪家庭要分擔家務,專職主婦也需要家人分擔家務。

家務由一人包辦時,其他家人當下可能會很方便,但之後會產生副作用。假設所有家務都由妻子包攬,老公和孩子們連一根手指頭都不動,等到妻子因不可避免的事需要外出的日子,其他家人只能叫外賣或餓著肚子。若妻子身體不適臥病在床,家裡會變得一團糟。

參與家務的意義不在於分擔勞動,這本是一個屋簷下生活的家人應該做的事,以此也能證明自己是家族的一員。很多研究結果表明,家族均衡分工協作的家庭,越能對生活感到滿足。即使家人都在家裡,也往往是各自玩電腦或看電視等消遣時間,但分擔家務自然就有了溝通的機會,也能領悟彼此間相親相愛的事實。

而且,家務是向家族和家庭表現愛的媒介。在做家務時,不以「無奈之下才做」的勉強之心進行,而要認識到這是為了讓我和家族能在舒心的環境中生活,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具備這種心態看顧家庭時,這就不再是勞動,而是有意義又高興的事了。

守住爸爸在家庭中的地位

「有媽媽真好,因為愛我。有冰箱真好,因為給我吃的。有小狗真好,因為陪我玩。只是不知道,為什麼有爸爸。」

這是前不久,在網路上備受關注的童詩。為了養活一家人,在外孤軍奮戰卻失去了家中地位,不禁感到一家之主的苦澀。爸爸在家裡的時間原本就少,然而在家時又無所事事,那麼在孩子眼裡爸爸的存在感就會變得模糊。認為掙錢回家就是盡到了家長的責任,對家務及與家人的互動感到麻煩而拒絕的話,自然而然就被疏遠。哪怕是為了守住爸爸在家庭中的地位,也要積極參與家務。

躺著看電視或整天在家睡覺的爸爸的模樣會給孩子造成不良影響,因為這成了教孩子懶惰生活的範例。比起媽媽向孩子說明家務事,或讓孩子分擔家務,更有效的辦法是爸爸在子女面前作出做家務的榜樣。若媽媽一個人擔當所有家務事,孩子也就會把自己的事情推託給媽媽。然而,若是爸爸出面共同分擔的話,在這種氛圍之下,孩子也就很自然地會自己做。說「爸爸在家事和育兒方面是否積極參與決定著孩子的自律性和分擔能力」,並非言過其實。

去年,據韓國保健社會研究院調查結果顯示,丈夫自認為在分擔家務方面做得還不錯,然而與之相反,妻子則認為丈夫並沒有分擔家務。若覺得「妻子忙不過來或疲勞的話,可以幫忙做家務,但那不是我的事」就會消極面對家務。身體再疲憊,為了親愛的妻子和孩子,挽起袖子吧。越是幸福的家庭,丈夫越是積極參與家務事。

家務事對子女的影響

「讓孩子做一次家務,收尾的事情會更多。」「學習的時間都不夠,做什麼家務……」

很多父母認為與其以各種理由讓子女做家務事,還不如自己做。但是,家務事是無法在學校學習或是看書練習的,讓子女從小一點一點練習做家務是最好的。因為家務對子女來說不是單純的勞動分擔,其中具有很大的教育意義和效果。

子女在負責特定的事情期間會學到責任感。而且,在完成所負責的事情時,會產生「自己也能夠做到」的自信,這些對於培養子女的自尊感也是有效果的。不僅如此,會養成講究做事的順序、及時整理的習慣,並通過這些過程形成有條理的思考能力並增強好奇心,在行動力、集中力、積極性的部分也會有所提高。此外,一起做家務還能學習為家人付出的心。

在吩咐子女們做家務時,一定要安排與年齡程度相符的事情。兩三歲的孩子,可以讓他整理玩具,或是把書放回書架上。正在形成獨立性的國小低年級子女,可以讓他做淘米、將衣物分類放進洗衣機等事情。像高年級的國小生,可以讓他做洗拖鞋一類的事情。

通過一起做家務,給予孩子能夠感受家庭幸福與和睦的時間,教導孩子相互幫助、共同努力的方法。這些遠比為子女無條件犧牲和付出重要得多。但是,要避免將大人該承擔的責任過度地轉給孩子,或是無視情況和條件硬交給孩子家務事。

家務分擔有訣竅?

1. 各自去做擅長的事情吧

與其根據家族人數平均安排事情或根據性別、傳統角色任意賦予使命,不如考慮各自所喜歡的事情去分配。每個人都有擅長或喜歡的事情。比如,媽媽做菜手藝出色,所以負責做飯;爸爸性格幹練,所以適合做打掃;兒子很會整理,所以負責疊衣服……關照每個人優先做各自擅長的事情,之後再一起做剩下的事情。

2. 分擔比例並不重要

並不是計算家務量後平均分配才會和睦。幸福的家庭並不在乎誰做得多、誰做得少。有的夫妻即使5比5分配家務也不滿足,但有的家庭無論誰做多少也不埋怨。比起誰負責做什麼,更重要的是對待家務的正確意識,以及家族想一同分擔的努力。

3. 懂得隨機應變吧

雖然分擔了家務,但不能只顧自己負責的事情,對對方做的事不聞不問。假如,丈夫負責擦客廳地板,但因為加班很晚才到家,這時因為是已定的原則,就強制性地讓丈夫去打掃,會不會太無情了呢?那種時候由其他人替他做,或推到第二天再做才是明智的選擇。請不要糾結於任務和原則,以彼此關懷的心和愛先為家人著想吧。

4. 做得不好也不要批評

丈夫或孩子們不愛做家務的原因之一,就是雖然自認為努力做了,但沒有得到相應的正面評價。當然並不是指必須得到讚美,但是指責對方做得不好,必定會使對方失去想做的想法。從來沒有做過的事情,不可能一開始就做得完美。雖然有不足的部分,但不要指責或要求重做,而是以寬容之心稱讚說做得好吧。稱讚和鼓勵才是好的回饋。

5. 儘量減少家務

儘量不弄髒是最好的,但家務每天都會自然產生。不過也有一定程度上減少的技巧。倘若用完的東西隨意亂放,就會成為要整理的「事」,但是放回原位,自然不會造成家務。若將脫下來的襪子隨意亂扔,這就為收拾的人製造了工作量,但是若脫完襪子後直接放進洗衣筐裡,就不會製造工作量。讓我們養成把垃圾放進垃圾桶的習慣吧。

6. 不完美也可以

既然不是給別人看的樣品房,每天生活的空間就不可能是完美的。又掃又擦,在一塵不染的環境中生活並不是最終目的,重要的是裡面住的家族的幸福。當感到疲憊的時候,就降低做家務的標準吧。在守護家族健康和幸福的前提下,合理地調整家務也是一種智慧。

如果是幸福家庭,做完家務後不會忘記一件事。那就是向對方表達謝意。若是想讓對方灰心,就可以說「做的都是應該做的事情,有什麼好邀功的?」但若不想那樣,就這樣說吧:「因為有你的幫助,媽媽更加輕鬆了」、「有老公幫忙,我們的生活更舒服了」、「今天也辛苦了,我給你按摩吧」。或許感覺沒什麼特別,但這樣的話會成為超強營養素,一次性解除積累的疲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