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所需要的

澳大利亞雪梨,朱秀珍

9,322點擊數

我從大學二年級就開始上班,發現社會生活並不容易。特別是人際關係帶來的壓力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跟著姐姐去見面的上帝的教會的人們卻不一樣,和天使般的人在一個空間裡一起做什麼都很開心。

迎接真理一年後,申請了海外宣教。雖然海外經驗和宣教經驗都不足,但因為確信錫安有上帝,在錫安所做的事蘊含著上帝的祝福,所以做出了這樣的決定。宣教的地方是澳洲悉尼。幾位韓國青年們帶著想要在悉尼建立教會的抱負,走上了澳洲傳道的道路,而我也同參其中。

抱負雖然和家人一樣大,但現實的壁壘卻不容小覷。用母語韓語也沒怎麼傳過,現在還要用不熟悉的英語來傳話語,所以總是磕磕絆絆的。即便如此,當地人們也是聽了話語後一個接一個來到了錫安。不僅是澳洲本地人和周邊島國的居民,還有亞洲、歐洲、非洲、美洲等很多國家的人們,無論一直以來的生活環境和宗教是什麼,都轉而迎接真理的樣子實在是讓人驚訝又神奇。

福音的熱情越來越高漲,若是能行,真想繼續留在澳洲得福。在融合多樣人種的悉尼傳真理的過程中,感受到了「向萬民傳話語」的聖經預言成就,這讓我感到無比喜悅。

在那裡遇到了好的緣分,得以在澳洲成家定居了。剛開始時只有韓國家人的悉尼錫安也逐漸填滿了當地的家人們。

在逐漸壯大的錫安裡,我也開始重新深入思考我的角色。因為覺得到目前為止只是作了教導聖經話語以及分辨真理的角色,那麼從現在開始應當告知新家人們同工應有的心態及行為等等了。但是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語言能力不足,還是因為文化的差異,還是因為心急,在溝通上遇到了困難。在此過程中,無意傷害了家人。而在這種情況下,老公提出想去大伯所在的美國生活。與我的意思相反的情況讓我很鬱悶。最終我跟著老公移居到了美國。

美國被稱為移民國家,是移民者眾多的國家。我猜測錫安也有很多國籍的家人在一起,所以很難達成共識。

但是,那是錯覺。家人們尊重並包容著彼此的文化。沒有不和諧,為了傳福音像一個身體一樣行動的家人們的樣子,就是領受上帝的肉和血的一個家族的模樣。在美國度過的時間裡,我深刻地領悟到,在彼此交心的事情上,語言、成長背景的差異是不會成為障礙的,而且,作為福音的傳道者,熱情和話語的能力固然重要,但首先要擁有理解家人、包容家人的愛心。

在逐漸適應美國生活的時候,因故不得不返回到澳洲。一想到要再次見到悉尼的家人,既高興又難為情。似乎明白了我這種心,到達澳洲後,家人們以燦爛的微笑迎接了我。那溫暖的微笑,讓我得以放下心中沉重的擔子。

上帝在很多方面幫助我改變。參與海外聖徒訪問團,與去過韓國的家人分享恩惠也是其中之一。家人們以充滿感動的表情講述了在韓國時天上母親是多麼的珍惜和關懷每一個靈魂。每個日程都與家人們在一起並細細地照顧。還有生活習慣、飲食習慣甚至進食的速度都配合著家人們。聽到這樣的內容,我想起了與之相反的過去,感到很羞愧。

看著新家人們,我感受到了不是因為我做了什麼,而是上帝在引領著福音的事工。從澳洲附近的島薩摩亞來的阿涅姐妹與我們第一次見面後就失去了聯繫。因為有複雜的事情,所以暫時離開了家,有一天女兒說:「媽媽看起來太累了,要向上帝祈禱。」姐妹回答說知道了,女兒又問:「可是媽媽,上帝的電話號碼是多少呀?」

據說因為女兒的這句話,姐妹想起了我們。馬上見到我們並迎接了真理的姐妹,之後無論去哪裡都傳了福音,後來回到了故鄉薩摩亞引導家人和親戚們回到了上帝的懷抱,成為了大先知。還有位姐妹是為了青春期的子女懇切地向上帝祈禱之後迎接了真理。原本是對宗教毫無關心的人,卻不知不覺獻上了祈禱,過了幾天後見到了我們,就想「看來去他們去的教會是上帝的旨意」。

像這樣,帶著各自的故事來到錫安的家人們,對他們來說還有比溫暖的愛更需要的嗎?每當節期時,我一直祈求的聖靈的恩賜主要是語言能力,但真正應該祈求的恩賜就是愛。現在我每天都祈求愛的恩賜。必須如此是因為愛是擁有了也很容易失去的:明明決心要以父親母親的心去溫暖地包容家人,但有時一轉身就還是以狹隘的眼光去判斷家人。有時以我的標準照顧對方,但在家人的立場上並不是那樣。若真正有愛的話,都是能夠解決的問題吧。自己以為是為了完成福音而來了澳洲,如今才明白,因為需要學習愛和填滿愛,所以上帝將我的腳步引向了這裡。我願成為以愛來擁抱所有家人,包容所有的疼痛,遮蓋所有瑕疵,能與家人們敞開心扉的擁有寬廣而深摯信心的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