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言道:無足行千里,一語抵千金。言語的作用不僅如此。言語甚至能全盤掌控一個家庭的幸福。一句話能導致家庭關係出現裂痕,也能讓親情變得更加濃郁。
通過一個家族成員常用的言語,就能猜到那個家庭到底有多團結和和睦。「怎麼做什麼都這副德行?」、「一天到晚在家裡幹什麼?」、「你到底像誰,怎麼這麼不聽話啊?」等,若一個家庭總是毫無顧忌地說出這種傷人的言語,家族之愛絕不可能滋生。
誰都想擁有溫暖的家庭。結束一天的日程後,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家,發現家中充滿了暖融融的氣息,該有多麼幸福呢?親情升溫的方法就是多說溫暖的言語。如果家裡充滿沉默,開口就冷言冷語、爭吵不斷、惡言相向,即使暖氣開得再高,心裡也會覺得像在寒冷的地方。
據多個問卷調查結果發現,被調查者中幾乎有一半回答說跟家人對話的時間一天不超過30分鐘。住在同一屋簷下,因太忙沒時間對話,這已經是令人遺憾的現實,但更讓人心痛的是不到30分鐘的對話都沒能愉快地進行,不歡而散。把這麼寶貴的時間浪費在家庭紛爭上,真是令人惋惜。
但並不是說對話時間加長了就是好的。只要能給對方帶去力量和勇氣,彼此之間能感受到愛,對話時間短暫也無妨。「我相信你」、「沒關係的,可以理解」、「因為有你,爸爸媽媽很幸福」等,這樣的一句話會提高室內溫度,足能調節家庭氛圍,進而能拯救一個家庭。
惡言惡語就是暴力

人們說的粗話已超過了限度。不僅青少年毫無顧忌地破口大駡;因受領導或顧客語言暴力的折磨,辭去工作的人也不少。就連大眾媒體也粗話連篇,而觀眾也喜歡這樣的風格。在以匿名形式進入的網路世界,這種情況更為嚴重。
溝通專家派特利莎埃文斯說過:「語言暴力是向對方顯示自己占上風的一種手段。這與武力暴力不同,肉眼雖看不見,卻給對方帶去巨大的痛苦。語言暴力不僅使受害人陷入困境,還讓人逐漸失去自尊感」。想以粗暴的言語或具有攻擊性的措辭來突出自己占上風,這是大錯特錯的想法。當對方聽到這種言語後,表面上看似服服帖帖,但是內心絕不認為說話的人比自己更勝一籌。
人之所以怕出錯,當然是怕失誤造成的影響,但也怕聽到別人的批評。「你連這個都做不好!」、「你一直都是這樣」、「都是我的錯,竟然相信你」,就怕聽到這種像插在胸口上的匕首一樣的言語,所以才畏首畏尾。即便犯了錯誤,若受到這種言語的攻擊,就會心生反感「這點事有必要這麼說嗎!我看你能做得多好」。
從小聽著父母的惡言惡語長大的孩子,最容易誤入歧途。成人尚且會因一句惡言輕易動搖,何況是未成年的孩子們呢?以「都是為你好才說的」這種用美麗措辭偽裝的粗話,即便是出於想讓對方好,但若給聽的人帶來壓力,其果效就為零,甚至是負數。「因為是親人,才說你不願意聽的話。要不然,還有誰會跟你說呢?」。是否曾經帶著這種義務感而毫無顧忌地指出親人的不足,或給親人施加壓力了呢?不得不指責的時候,應在不讓對方受傷的前提之下,儘量使用溫暖的言語。只有這樣,對方才能感受到是出於愛和關心的言語,那份溫暖終究會改變一個人。
辱駡、諷刺外貌、貶低能力、侮辱人格等惡言惡語,就屬於一種暴力。這是讓一個家庭變得死氣沉沉和生病的捷徑。若家中堆滿了槍、刀、炸彈等武器,該是多麼殺氣騰騰呢?言語也能成為這樣的武器。使用武器的代價將歸回到自己身上。粗話不僅讓聽者受傷,也會讓說的人成為受害者。我們的大腦無法分辨口中說出的言語是對自己說的還是對別人說的。分明是向別人說的惡言惡語,終究成為了對我自己說的言語。
我們的人生過於短暫,一輩子說好話都不夠。但是總說「煩死了、受不了、真是受夠了」等言語玷污我們的人生,那這一生絕不會是幸福的連續。讓我們好好回顧一下自己向來的語言習慣和與親人對話時的態度吧。
一句溫暖言語的力量
去年夏天,在愛爾蘭的都柏林的「半便士橋」上,一個大約30歲的男子騎在鐵欄杆上流淚,情況非常危險,看樣子是準備結束自己的生命。這時,正在過橋的一位16歲的少年傑米看到他的樣子,走上前和他搭話,說:「您還好嗎?」少年不停地和他搭話,那位男子漸漸地移到了安全的一側,最終改變了心意。3個月後,少年收到了那位曾經企圖自殺的男子發來的短信。短信裡說他的妻子生了兒子,決定給他起名叫「傑米」。那位男子說,傑米說的「您還好嗎?」似乎還響在耳邊,正因為傑米的一句話自己才活了下來。
被稱為韓國足球英雄的朴智星在沒成名的時候,因為腿部受傷沒能參加比賽。當他獨自一個人坐在更衣室裡的時候,是希丁克教練說的一句溫暖的話,「你的精神力特別強,憑著這種精神力一定會成為優秀的球員」改變了他的人生。

因一句話而改變人生的例子舉不勝舉。一句溫暖言語的價值是無法衡量的。因「今天也很辛苦吧?」這樣一句話,被重擔壓垮的家長會重新振作起來,「你比任何女明星都漂亮」這一句話,會使妻子的皺紋展開。「媽媽爸爸,我愛你們!」、「我愛你,我的兒子(女兒)」,這樣的一句話會使父母和子女變成世上最幸福的人。
也有透過溫暖的一句話使憤怒的人息怒的情況。當家人生氣或情緒激動時,若說「因為這點事至於這樣嗎?」、「為什麼拿我出氣?」、「我做錯什麼了,竟然這樣說我?」諸如此類的話,其結果就像是對著著火的房子扇扇子。這樣的時候若說「對不起!」、「你似乎很生氣」、「能告訴我為什麼生氣嗎?」等溫暖的話,能夠給對方帶來共鳴和關心,從而幫助他們儘快冷靜下來。
成為最優秀的父母不在於為孩子買最好的衣服,送他們去最貴的補習班,而是在於對孩子說溫暖的話語。最優秀的丈夫不是帶回很多錢類型,而是給妻子帶來溫暖言語之人。最優秀的妻子也是通過溫暖的話語給丈夫力量的類型。溫暖的話語充滿了生命力,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將這種力量傳遞給家人。
納粹屠殺猶太人期間,在一列開往奧斯威辛集中營的火車上,弟弟把鞋弄丟了,姐姐暴跳如雷,對他說:「喂!你怎麼連自己的東西都管不好?到底怎麼回事?」,說完這句話以後,失散的姐弟倆再也沒能相見。這句話竟成了姐姐留給弟弟的最後一句話。獨自一人活下來的姐姐從奧斯威辛集中營逃出來的時候,下了這樣的決心:以後一定只說即使成為我人生中的最後一句話也無愧的話。
連近在眼前的未來都無法預見的就是我們的人生。想一想今天自己對家人說的最後一句話。即使從此永遠分離,那句話是否沒有遺憾?它是否是值得作為你留給家人的最後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