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典」一詞源於詞義為『葦子』的希伯來語。葦子經常被用作各種測量的杆子,因此漸漸地延伸為「標準,尺度」等意思。因為這種含義,此單詞被用於指稱信仰的基準66卷聖經(正經)(R.K. Harrison, 《舊約序論 上》p. 327-328)。
後典並不屬於聖經,而是指未被收錄於希伯來文舊約聖經中的文獻。現在來了解聖經的組成以及後典的含義吧。
藉聖靈感動記錄而成的聖經
從最初記錄舊約聖經的摩西到記錄新約聖經末卷的使徒約翰為止,聖經在1600多年的漫長歲月之中經由許多執筆者共同記錄而成。執筆者共有數十名,其身分也多種多樣:有像大衛一樣的王,也有像阿摩司一樣的牧人。
新舊約聖經共66卷,儘管在不同的環境、不同的時代記錄,卻有一貫的主題和前後呼應的內容連接在一起,這是因為聖經的原作者是上帝的緣故。可謂世上唯一記載著全知全能上帝話語的書——聖經,是上帝藉著聖靈給予每一位執筆者靈感記錄的。雖然有人主張聖經是用人的智慧記錄的,但若是如此, 在相距久遠的時代中,數十名先知者們的記錄依然保持一貫性和統一性是絕不可能的事。這樣的事實曉諭著我們,眾多先知者們只是代筆而已,讓人們記錄聖經的那位是上帝(提後3章16-17節,彼後1章20-21節)。
舊約聖經
透過歷史資料可知,被認證為正典而流傳下來的39卷舊約聖經,是在月西元前5世紀左右的以斯拉時代編輯而成的。到了1世紀左右,那39卷舊約聖經被使用為希伯來人的正典。
舊約聖經的權威性由耶穌親自作了見證。耶穌引用眾多舊約聖經的話語,告知了聖經是上帝的話語。
那麼,隨著歲月的流逝,聖經內容沒有變質嗎?由專業文士們製作成許多手抄本保存下來的舊約聖經,其準確性已經透過不同時代的手抄本對照結果得到證實。代表性事例就是馬所拉(Masoretic)手抄本和庫姆蘭(Qumran,或譯昆蘭)手抄本。希伯來文舊約聖經由替代文士角色的馬所拉學派製作並保存,其中最古老的手抄本是西元900年左右記錄的馬所拉手抄本。庫姆蘭手抄本是從那時起追溯約1000年, 即西元前1世紀左右記錄的皮卷聖經,因1947年在死海附近的庫姆蘭山洞發現而得名。比較這兩個時代記錄的聖經,其結果來看相差無幾。這顯示出手抄本的製作過程非常縝密,同時也是排除聖經變質可能性的好例證。
猶太歷史學家約瑟夫斯(Josephus)說:「任何人都不敢刪減或更改聖經,哪怕只是一個音節。猶太人將聖經視為上帝的話語。」以此描述了猶太人對聖經的敬虔性,並啟示聖經內容絕沒有變質,而是原原本本地按原著保存下來的事實。據說文士們在製作手抄本時,為了一個字也不漏掉,連字數都是一一數過的,且其他文士會再次檢查,為維持原著而傾注了心血。
新約聖經
新約聖經是在初代教會時期編輯的。隨著目睹耶穌生涯及復活的門徒們相繼去世,迫切需要記錄並保存耶穌的行跡,因此使徒們開始記錄福音書。當時記錄的福音書和書信被製作成手抄本,初代教會每次禮拜時都奉讀。而將這些編輯成冊的書就是新約聖經。
若看新約聖經的構成,除了記錄耶穌行跡的四福音書、使徒們行跡構成的使徒行傳、約翰得到耶穌的啟示記錄的約翰啟示錄以外,還有為樹立聖徒們的信仰而教訓的書信。都是效法耶穌以及使徒們榜樣的初代教會認證為聖經的內容。
後典
後典,顧名思義就是正典以外的書。通常是指從西元前 400年左右的瑪拉基先知以後,直到耶穌來臨之前的時代所記錄的15卷書。原希伯來文舊約聖經並沒有後典,後來舊約聖經被譯為希臘語時(取當時參與翻譯的70餘名的數字,稱為 「七十士譯本」)添加的。
後典道德水準低下,不僅會帶來教理性矛盾,就是歷代希伯來傳統也從未採納為正典。因後典沒有價值,也被稱為假經。耶穌也從未引用過後典說教。
自從西元4世紀左右,眾監督之一耶柔米(Jerome)將聖經譯為拉丁語並將後典作為附錄一同翻譯之後,羅馬天主教就採用了後典,並一直使用下來。因宗教改革家們反對後典,天主教召開了天特會議(1545年到1563年,歷時18年之久,在義大利天特市分三次召開的宗教會議),決議將後典納入聖經。在此過程中曾有過一種變化,那就是15卷中有3卷被排除在外。只將「以斯得拉1-2書,瑪拿西禱詞」之外的12卷納入聖經。由此可見,他們自己也承認後典有問題。
那麼,羅馬天主教為什麼很晚才主張後典是聖經呢?因為擴大後典裡的部分內容進行解釋時,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將羅馬天主教的教理合理化。
天主教教會的很多教理並不是出自正典。後典中含有支持並擁護這種教理的內容。
另一個理由是為了透過毀損聖經的絕對性,與強調以聖經為中心信仰的宗教改革者們對抗。
聖經裡添加後典是容許非聖經教導和主張的行為。這不過是想各取所需,將非聖經的教導和主張與聖經的教導放在同等位置的狡詐的計謀而已。然而,無論那些教理看起來有多麼冠冕堂皇,跟隨聖經裡沒有記錄的教導絕不能得救。
上帝為了拯救我們賜予了聖經。所以,若是真正盼望得救的聖徒,與其沒有分辨地跟隨聖經裡沒有的教導,不如仔細地查考被聖靈感動所記錄的聖經話語,領悟有關救援的上帝旨意。
若有人傳福音給你們,與我們所傳給你們的不同,他就應當被咒詛。 加1章9節
我向一切聽見這書上預言的作見證,若有人在這預言上加添什麼, 上帝必將寫在這書上的災禍加在他身上;這書上的預言,若有人刪去什麼,上帝必從這書上所寫的生命樹和聖城刪去他的分。 啟 22章18-19節
※ 後典目錄:以斯得拉1-2書(Esdras),多比傳(Tobit),猶滴傳(Judith),以斯帖記補篇(Additions to Esther),所羅門智訓(Wisdom of Solomon),便西拉智訓(Ecclesiasticus),巴 錄書(Baruch),耶利米書信(Epistle of Jeremiah),三童歌(Prayer of Azariah and Song of the Three Children), 蘇撒拿傳(Story of Susanna),彼勒與大龍(Bel and the Dragon), 瑪拿西禱言(Prayer of Manasseh),馬加比1-2書(Maccabees)共15卷。用英語編輯的大部分後典,將耶利米書信視為巴錄書最後一章,將兩卷合成一卷,這樣就成14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