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那個只要跟媽媽分開一下就哭得像天塌了一樣的孩子,只要媽媽一出現就立刻笑得像花一樣;那個對媽媽言聽計從、哪怕媽媽說用紅豆也能釀黃豆醬都深信不疑的孩子,漸漸長大了,上了學,進入高年級後,越來越喜歡和朋友在一起,不再事無鉅細地跟媽媽分享一切,甚至開始對媽媽有所隱瞞。再加上時不時地發脾氣,把生氣當家常便飯,對外貌也變得特別在意,還把房門反鎖。青春期,終於來了。
每個人的情況雖然不同,但青春期大致從小學5年級開始,到初中2年級達到高峰。甚至還有人開玩笑說,北韓不敢南侵,是因為「初二學生太可怕」。「中二病」一詞就是近年來出現的新造詞,最初來源於日本的廣播節目,不僅用來形容進入青春期的青少年,也泛指那些行為叛逆、脫離常規、沉迷自我優越感的人。
青春期是孩子邁向成人過程中必經的「成長痛」。而這份痛苦,不僅孩子在承受,父母也同樣在經歷。孩子在生理與心理上的劇烈變化中感到困惑掙扎,父母則因孩子反覆無常的行為而感到不安、緊張,甚至開始察言觀色。然而,青春期的到來,並不意味著孩子突然變成了「叛逆者」。這段時期的孩子往往對外界如何看待自己變得極為敏感,也更渴望從父母的束縛中獨立出來,因此對嘮叨或命令式的權威態度常表現出反感。如果家長將這種表現簡單視為「叛逆行為」,很可能會與孩子的關係漸行漸遠。
事實上,不管孩子表現得多麼抗拒,他們內心最需要的,依然是始終在身邊給予理解與支援的父母。

十幾歲的大腦正在「施工」,要為孩子創造好的經驗
青春期不僅伴隨著第二性徵的發育,也是大腦進行「重新裝修」的時期。大約在12到17歲之間,前額葉區域會出現神經元等的爆發性發育。為了讓兒童階段的大腦擁有像成人那樣成熟的思考力與判斷力,大腦開始進行一場大規模的「施工」。可以說,青春期孩子的大腦,就像把一個10坪的小單間拆除,重新建造成50坪的大公寓一樣。
在這個過程中,最關鍵的部位是「前額葉」。它負責抑制衝動、調節憤怒,同時主導記憶、理性思考和判斷。而「杏仁核」則控制恐懼、憤怒、悲傷等情緒。然而在青春期,前額葉尚未發育完全,而杏仁核卻比它更早成熟,因此青少年更容易情緒化地反應,哪怕是一點小事也可能引發反抗或情緒波動。
在這一過程中,遊戲成癮和無節制地使用智慧手機,會成為前額葉發育的巨大障礙。青少年沉迷於智慧手機和遊戲,已經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這是因為他們面臨著沉重的學業壓力,充滿好奇心,又可以在虛擬世界中釋放現實中難以實現的想法與行為,並從中獲得快感。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谷歌、雅虎等全球領先的IT公司員工的子女所就讀的學校,卻嚴格禁止使用電腦和智慧手機。相反,這些學校鼓勵學生多讀書、親近自然、積累各種經驗。直到高一才開始數字化教育,因為他們堅信:只有那些體會過閱讀與運動樂趣的孩子,才能在不被上癮的情況下正確使用電子裝置。
對於處於青春期的孩子而言,是什麼讓他們獲得滿足與快樂,是極其重要的。如果他們在遊戲、網路、暴力或衝動行為中尋找快感,大腦將向一個方向發展;而如果他們能從運動、登山、閱讀、樂器演奏或善行中感受到愉悅,則大腦將朝著更健康的方向發育。讓孩子獲得積極的快樂,才能幫助他們度過一個幸福的青春期,並建立成熟的人格。

父母的角色應從管理者轉變為指導者
如果將人生比作一頓飯,小學時期的孩子還在吃父母準備好的飯菜;而進入青春期後,孩子便開始試圖自己下廚。雖然他們不懂烹飪方法、不會使用廚具,對食材也缺乏了解,但至少會嘗試做些小菜。若因擔心他們被火燙或被刀割,而不允許他們進入廚房,他們很可能會偷偷摸摸地嘗試,甚至和朋友一起胡亂操作,結果把食材弄得一團糟。
當孩子到了願意自己做飯的年齡,父母的角色也應從管理者轉變為顧問。誠然,信任一個判斷力尚不成熟、經驗也不豐富的孩子並非易事。但即使眼看著孩子放著捷徑不走,選擇繞遠路、走彎路,也不要忘記:對孩子來說,比起直接得出「正確答案」,經歷試錯、從中學習的過程更加寶貴。
如果父母對青春期的孩子過度干涉,強行以自己的意志左右他們的行為,親子關係很可能會變得敵對;但若因「說了也聽不進去」的無力感而放任不管,可能會帶來比壓制更嚴重的後果。與其如此,不如給予孩子挑戰的機會,並以耐心守望其成長。
青少年既不願被當作小孩子看待,希望被視為「大人」,但有時又渴望父母的保護。他們表面上可能抗拒父母的管教,內心卻在期待與依賴。面對這種雙重心理,父母往往感到無所適從,不知該如何應對。但無論多麼疲憊或受挫,都應持續努力與孩子建立緊密的情感聯絡。只有當親子間建立起共鳴時,孩子才會願意傾聽父母從經驗和智慧中發出的建議。

與青春期子女溝通
1. 孩子渴望被尊重
某教育出版企業對426名初中生進行了一項關於如何度過青春期的調查,結果顯示,43.8%的學生認為 「家人和朋友之間的體諒與尊重」是關鍵因素。當孩子進入青春期時,父母就不能再把他們當成小孩子對待了。必須尊重他們的感受、想法和人格。如果依舊像對待年幼的孩子那樣,以父母的意志為主導,只會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
當然,這並不是說要把孩子當成朋友看待,而是在堅守父母角色的基礎上,表達自己的情感與想法,同時避免獨斷和命令式的溝通方式。
2. 發現孩子的優點
青春期的孩子感性強於理性,往往會因一句無心的話而情緒激動,也可能因一句輕微的批評而深感受傷。在這個時期,比起大聲指責,更有效的方法是悄悄指出他們的錯誤,同時對其優點大力表揚、頻繁鼓勵。孩子通常不會抗拒那些肯定自己、欣賞自己的父母,也更願意與他們分享自己的問題。
尤其當父母能具體指出別人未曾注意到的優點並給予稱讚時,孩子會感受到更大的喜悅與自信。這種具體且出人意料的稱讚,比泛泛的表揚效果更佳。
3. 與孩子展開真誠的對話
許多拒絕與父母交流的孩子表示,他們之所以不願意說話,是因為一談話就變成了父母的嘮叨。如果平時與孩子缺乏交流,父母往往在少有的對話中急於表達積壓已久的意見,容易導致批評居多。
因此,應以寬容的態度,與孩子探討他們真正的想法,例如他們希望父母如何對待自己、他們在意的事情等。真誠的溝通可以從這些問題入手,慢慢展開。
對話不必總是圍繞沉重的主題,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也可以成為交流的契機。最重要的是:認真聆聽孩子說什麼,比起不斷說教更為關鍵。
- 貼士
- 不該對青春期孩子說的話
- 「你怎麼變成這樣了?」—這句話會讓孩子感到極度的挫敗和憤怒。
- 「你做的事總是這樣。」—即使孩子的行為不符合期望,也不應使用極端的表述。
- 「看吧,媽媽/爸爸說了你不聽,現在就是這個結果!」—這種話會扼殺孩子的積極性,讓他們感到絕望。
- 「有什麼不滿意的?」—青春期是「風暴期」,孩子會經歷悲傷、憤怒或無力感。責怪的話語會讓孩子感到這些情緒不被理解。
- 此外,粗暴的語言、嘮叨和單方面的命令等,都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導致溝通中斷,最好避免。
4. 表達愛意
對青春期的孩子來說,父母的關懷和溫暖是最有幫助的。僅僅心裡愛著孩子是不夠的,父母需要透過言語和行為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愛。擁抱、握手或輕拍肩膀等父母的肢體接觸,能夠給孩子帶來情感上的安慰,減輕壓力。此外,父母可以透過話語來表達愛:「不管別人怎麼說,你在我心中是最重要的!」、「沒關係,下次做得更好!」、「因為有你,我每天都很幸福」,讓孩子感受到「無論發生什麼,爸爸媽媽永遠站在我這邊」的信念。
5. 讓孩子明白家庭的珍貴
知道家庭珍貴的孩子不僅會有自信,在與朋友或老師的關係中遇到困難時,也能找到聰明的解決辦法。要讓孩子意識到家庭的珍貴,父母首先要樹立好榜樣。夫妻間的爭吵、缺乏愛意、與孩子的溝通中斷等問題,很容易將青少年孩子推向困惑與衝突之中。有研究表明,成長在暴力家庭中的孩子,成為問題青少年的可能性高達5倍。夫妻相互尊重,孩子自然也會尊重父母。和諧的家庭,親密交流的夫妻關係,會幫助孩子更好地與外界溝通和接觸。

青少年時期是形成一生價值觀的關鍵階段。美國教育專家邁克·裡埃拉博士認為,成功的父母養育青少年的關鍵詞是耐心、信任和親密感。就像果實要在烈日和暴風雨中才能成熟一樣,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也是如此。處在人類發展過程中最敏感和不穩定的時期,如果孩子能有一直在身邊支援他們的父母,那麼他們將能夠順利度過青春期,成長為優秀的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