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我們所需要的是,「寬容」和「饒恕」

包容對方的缺點、饒恕對方的過錯,不僅是為了對方,最終也是為了我自己。

41,091點擊數

古代書生把不輕易發怒、以慈悲之心饒恕和寬容他人以及忍耐的行為視為一種美德。在繁雜的街道大聲嚷嚷、怒氣衝衝、與人爭執,這些原本都是下層人才會做的粗俗行為。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那些提高嗓門的人反而得到了尊重,世界的變化實在太大了。

古代書生把不輕易發怒、以慈悲之心饒恕和寬容他人以及忍耐的行為視為一種美德。在繁雜的街道大聲嚷嚷、怒氣衝衝、與人爭執,這些原本都是下層人才會做的粗俗行為。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那些提高嗓門的人反而得到了尊重,世界的變化實在太大了。

我們生活在一個共同相處的世界裡。在與他人相處的過程中,受傷和傷人是常見的事情。有趣的是,我自己對別人犯的錯很快就忘了,但別人對我犯的錯卻總是記得很久。有時還暗自下決心總有一天要「報仇」。但是,憤怒終究會摧垮自己。在“anger(憤怒)”上加一個字母就變成“danger(危險)”,憤怒就像柴火一樣能毀掉一切。

一時的憤怒會給親人帶去抹不去的傷痛,甚至會使人生毀於一旦,這樣的悲劇日益增多。因忍不住怒氣越發陷入危險的這一時代,從家庭開始需要做的就是寬容和饒恕、大度和包容。

「可以理解!」VS「怎麼可以這樣?」

人們常常為小事生氣,而非大事。比起那些導致許多人死去的罪犯,人們更容易對公交上不小心踩到自己的人發火;比起那些盜用公款的官員,人們更難原諒破壞自己物品的人。很多時候,生氣的事退一步看其實微不足道。憤怒的原因是否真的是因為對方讓我們生氣,還是因為我們缺乏耐性和包容?我們不能理解或接受對方的行為,是否只是因為我們的思維標準所限?

若不想在區區小事上浪費精力,就當擁有寬廣的胸懷。這樣做雖然不像所說的那麼容易,但是難以接納對方的時候,讓我們發揮一下「可以理解」的氣量吧。「怎麼可以這樣?」的想法,只能導致更加生氣,對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絲毫沒有幫助。

當然,並不是說不管青紅皂白無條件理解和包容。小孩子在公共場所到處亂跑,影響到他人或對大人不讲禮貌也無條件地袒護,認為「可以理解」是不對的。但我稍微忍耐就能過去的事,只要我給予關照就能給對方帶來正面影響的事,當以寬容之心一笑而過。

比如說,當配偶偶爾發脾氣時,如果我心裡想「為什麼會這樣?怎麼可以這樣對我?我那麼好欺負嗎?」,就會衝突不斷。但如果我想「他可能白天遇到了不順心的事,可以理解,我忍一忍,溫柔一點。」那就什麼事也不會發生。正如「怎麼可以這樣」轉變為「可以理解」的瞬間,憤怒消失,寬容在心中悄然綻放。

寬容和饒恕就是愛

有個孩子夢想成為漫畫家,每次有零用錢都會去村裡的漫畫屋。有一天,新進的一本漫畫集讓他愛不釋手。孩子撕下一張喜歡的畫帶回了家裡。之後,無顏見主人面的孩子再也沒有去漫畫屋,只是一次又一次地照著漫畫畫了起來。時間久了,他鼓起勇氣再次去漫畫店,看到店主若無其事地歡迎自己,鬆了口氣。孩子逐漸變得更加大膽,開始撕更多的漫畫書,最終被店主發現。儘管孩子害怕,但店主卻溫柔地摸著他的頭,說:「你想成為漫畫家嗎?」這位店主的寬容,成就了韓國漫畫巨匠李賢世。

原諒那些傷害自己、背叛自己信任的人並不容易。有人說「寬恕取決於你愛到什麼程度」,但即使是愛,面對家人時,我們有時也很難寬恕。我們常常對外人寬容,而對家人卻過於苛刻。即便是小錯誤,我們也總想指出,尤其是在對待孩子時。對孩子的錯誤要避免過度反應,而是用愛心教導,讓孩子學會如何解決問題。

如果對家人都無法寬容,那麼又怎能真心對他人寬容呢?我們應該反思,自己是否在對待家人時比對待他人更加敏感,並且像愛他們一樣,給予寬容與理解。當我們決定要寬容時,不應該設有條件,也不應為分辨對錯而浪費時間,而應該在傷害和怨恨積累之前,先行寬容。

應當彼此饒恕的理由

莎士比亞說:「要寬容他人的錯誤。不可忘記今天他人所犯的錯誤,正是我昨天的過錯。」放眼全世界沒有一個不經歷失誤、錯誤或彎路的完全人。生活本是各種各樣變數的連續,因此,要不斷地彼此饒恕並得到饒恕。

我們來想一想以前包容我大大小小的錯誤、饒恕我的人吧。家人、朋友、老師、單位同事…周圍所有人豈不都包含在這範圍內嗎?饒恕我最多的人就是生我的父母。我們從小時候起直到長大成人,向父母犯下了無數次錯誤,父母依然寬容我們。父母對我們無私奉獻,永遠給予我們更多的愛,但他們依然會認為自己沒有做到最好,甚至把自己當作罪人。既然我們接受了這樣的愛和寬容,又怎能不能寬容他人的過錯呢?

聖經裡將我們比喻為欠一萬他連得債務的人。一萬他連得是做工16萬年才能償還的銀錢,這就是說,我們是無論怎樣努力也還不清債務的人們。然而,上帝白白地免除了我們巨大的罪債。因此,我也應當饒恕和寬容他人。當彼得問耶穌「我弟兄得罪我,我當饒恕他幾次呢?到七次可以嗎?」耶穌說:「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個七次」。

饒恕是把所得到的恩典回饋給別人。我們沒有資格去評判他人的對錯,也不該揭露他人的過錯。我們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互相包容與饒恕。

即便是家人,有時也會讓人感到無比憤怒。雖然我們是通過家庭這一紐帶緊密相連,但有時因憤怒和怨恨,我們甚至會想要與他們劃清界限。有些人因此選擇與家人斷絕關係,像陌生人一樣生活。如果你希望從仇恨、憤怒和怨恨中解脫出來,那麼首先應當主動伸出手去寬容對方,如果關係還有挽回的餘地,就應該努力去修復。

有人說「厭惡和憤怒等於被毒蛇咬傷」。被毒蛇咬傷時,最先要做的事就是在毒素擴散全身之前排毒,而不是去抓咬傷我的毒蛇報仇。寬容和饒恕是將我心中的毒素排出來,最終是為我自己做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