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作家埃德蒙托·德·亚米契斯在19世纪末发表的短篇小说《三千里寻母记》是世界名著之一。这个美丽的童话讲述了九岁男孩马可为了寻找远方工作的妈妈,从意大利热那亚出发,踏上了长达1万2000公里的旅程,最终到达南美的阿根廷。该故事被改编成动画,感动了无数观众,令人不禁泪流满面。
即使是可以称之为陈旧的经典故事,今天再看依然感人,这是因为它超越时代的共鸣。不是只有马可需要妈妈,所有出生于妈妈怀抱中的人,都在寻找心灵的归宿——妈妈。
“妈妈”的存在……
出生的婴儿首先遇到的人就是妈妈。妈妈是婴儿建立的第一个人际关系。这段人际关系绝对不是平等的。必须有一方无条件地做出牺牲。
妈妈整天在旁边照顾婴儿。她将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孩子身上,当孩子发出信号时,她能察觉到哪里不舒服,需要什么,并及时解决问题。

对于刚刚踏入这个世界的婴儿来说,妈妈是唯一的生存依靠。因为除了哭泣和排便,婴儿什么都不能做。因为只有依赖妈妈,才能安心;如果妈妈不在身边,孩子就会感到不安。没有什么比孩子依偎在妈妈怀里安稳入睡的场景更加平静了。
随着孩子长大成人,独立生活,忙于自己的生活,似乎会忘记妈妈的存在。然而,即使离开妈妈的怀抱已经很久,妈妈依然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存在,始终留在心里。
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和英国的温彻斯特大学对数十名三四十岁的男女进行了一个共同实验。实验中,研究人员展示了这些实验对象的妈妈、爸爸以及名人等的照片,并通过MRI(磁共振成像)扫描来观察大脑的变化。与其他照片不同的是,当看到妈妈的照片时,大脑中负责认知和情感的区域产生了强烈的反应。
即使没有科学实验,母亲的存在对于男女老少来说,都是特别的这一事实,在日常生活中也不难察觉。就像某个广告中所说的那样,当遇到令人尴尬的情况时,“妈妈”这个词会不自觉地脱口而出,这种经历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过。
无法割舍的天伦
即使不引用亚里士多德的“人是社会性动物”这句话,人类的生活从出生到死亡都无法孤立地存在,始终与他人相连接。大多数人希望与他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牢固,并把这种关系视为一生中最宝贵的价值。
一些心理学家将这种人类心理解释为渴望恢复与妈妈的联系,因为在婴儿时期,妈妈能够在没有言语的情况下察觉到他们的需求并立即作出反应。

为了孩子终其一生牺牲的典型母亲形象,听起来是有道理的,但也有人会摇头,觉得这并不适用于自己。这些人通常没有关于母亲的记忆,或者他们与母亲的关系并不愉快。
接受心理治疗的患者中,有很多人因为在童年时期没有得到足够的关爱和关注,导致心灵创伤,进而影响到他们的人际关系。这是随着社会工业化和双职工家庭增加而产生的现象。
即使没有妈妈,如果是在其他家人的关爱下长大的,也是值得庆幸的事情,但如果不是这样,妈妈的缺席带来的影响就会很大。儿童心理学家们表示,想要得到爱是人类的原始情感之一,如果在儿童时期这一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那么虽然身体成长,精神上却可能导致不成熟的状态。也就是说,内心受伤的孩子依然存在。
所以,能够充分享受到被誉为爱与牺牲的代名词——母爱的滋养,可以说是人生中的一大祝福。若无法得到这种祝福,往往会过上不情愿的、不幸的生活。这种现象在动物世界中也并非例外。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哈洛将刚出生的猴子与妈妈隔离,让它独自待着。他提供了最好的环境和食物,并密切观察猴子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的行为。
被隔离的猴子整天以奇怪的姿势坐着,或者咬自己的身体直到出血。当其他猴子接近并尝试接触笼子时,它会尖叫着逃跑。即使它生下了孩子,也无法好好照顾它。没有任何关于妈妈温暖记忆的猴子,即使在好的笼子里享受美味的食物,依然过着困苦的时间。即使是感知能力较差的动物,与妈妈的关系对其一生的影响力也是巨大的。
寻找妈妈的爱
并不是小时候没有得到妈妈关爱的人,都会过不幸的生活。然而,拥有痛苦童年回忆的人,很难完全摆脱这些记忆。那些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一生生活在深深的孤独中,犯下无法挽回的错误而后悔的人,绝非罕见。
相反,那些拥有克服创伤(过去所受的打击对现在产生的精神创伤)并开拓新人生的强大意志的人则积极治愈伤口。他们有时通过接受心理治疗,或者通过各种社会活动和与人交流来填补空虚的内心。既然无法回到过去改变那些时光,他们便尽力在现实中寻找可以替代妈妈未曾给予的爱与关怀的治愈方法。

对于没有自我解决能力的隔离猴子,投入了治疗猴子。据说,猴子在出生后3个月左右就会懂得观察他人的情绪。因此,将这只出生满3个月的猴子放入了隔离猴子的笼子里。
治疗猴子接近时,隔离猴子表现出严重的焦虑症状。察觉到对方的不安,治疗猴子小心翼翼地接近隔离猴子,为它梳理毛发。
几周后,隔离猴子对待治疗猴子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它逐渐表现出友好的反应,甚至在玩耍时也开始为治疗猴子梳理毛发。隔离猴子很快恢复到了与正常猴子无异的状态。
给隔离猴子带来舒适日常的并不是最好的食物或环境,而是从妈妈那里没有得到的关心和爱的满足。即使对象不是妈妈,隔离猴子在得到无法通过妈妈解决的基本需求后,行为发生了变化。
实验结果如果应用到人身上也并不显得突兀。当我们深入观察那些需要爱的人时,表面上看似任何对象都无所谓,但实际上大多数人都在渴望童年时期从妈妈那里没有得到的爱。
世界在等待的母亲,母亲的爱
英国文化协会对来自世界102个国家的4万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世界上最美丽的英语单词是“Mother(母亲)”。可以很容易地看出,这个调查结果不仅仅是对单词本身的评价。对美丽而温暖的“妈妈”的感觉,正是东西方共同的情感。

但那在上的耶路撒冷是自主的,她是我们的母。 加4章26节
母亲与子女之间无法割舍的天伦关系,并非从这地上开始的。虽然我们离开了那温暖的怀抱,过着困苦的生活,但我们都是从天上耶路撒冷母亲那里得到世上任何地方都无法得到的特别关爱的天使(箴8章22-26节,伯38章4、7节)。
对于受到了充盈的天上之爱后来到这地上的存在,很难找到真爱的世上生活只能是艰难的。这就是享受着物质的丰盈,却诉说孤独和空虚的声音越来越高的原因。
最近四处弥漫的治愈热潮,是人们试图填补灵魂空虚的一种努力。然而,任何疗愈方法虽然能暂时安慰人心,却无法满足根本的需求。能够真正填补灵魂空虚的,是生育我灵魂的母亲之爱。
在这世上疲惫的我们灵魂,长期以来一直渴望着母亲的爱。那些无法做任何事情的脆弱灵魂,模糊地记得天上母亲曾在身旁如同守护眼睛般关爱我们,并赋予我们无尽的恩典。
与此相比,母亲拥有的记忆则非常清晰。
妇人焉能忘记她吃奶的婴孩,不怜恤她所生的儿子?即或有忘记的,我却不忘记你。看哪,我将你铭刻在我掌上… 赛49章14-16节
天上耶路撒冷母亲从未忘记过她的儿女们。她知道,从她赋予生命的那一刻起,与她在一起的儿女们犯罪,离开天国,在人生的艰辛和悲伤中流泪。
为了抚平那些眼泪,天上母亲亲自来到了这地上。
“母亲怎样安慰儿子,我就照样安慰你们,你们也必因耶路撒冷得安慰。” 赛66章13节
我们在天上耶路撒冷母亲的怀抱中,得到了等待已久的安慰和爱,终于在“三千里寻母记”的旅程中画上了句号。然而,世上仍有许多孤独疲惫的灵魂,因找不到安慰而在痛苦中挣扎。
让我们告诉那些渴望温暖母亲怀抱,却因记忆模糊而难以敞开心扉的人们:你们一直在寻找的永恒安息之所,天上母亲已经来临了。并且将我们从母亲那里得到的美丽的天上之爱传递给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