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心善意

7,495次观看

病房里,两位年长的男人正在纸上写些什么。

‘跳伞、帮助陌生人、登喜马拉雅山……’

这是将死前要做的事情编成目录的”遗愿清单(Bucket list)”。他们将自己一生中从未尝试过的事情逐一付诸实践,并回顾过去的生活。

如一场春梦的人生

电影《遗愿清单》讲述了两个晚期癌症患者在剩余的最后时间里寻找人生意义的故事。由于剩余的生命不多,他们所做的事情,即使看起来有些荒唐,也显得有意义。

人们就像电影中的两个男主角一样,一听到有人被宣判时日不多,便会摇头叹息,感到惋惜。但严格来说,世上所有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无论是因事故或疾病而早逝,还是百岁长寿,最终都会活到一定年限后离世。

如一场春梦般短暂的生命,大多数时间都被睡觉或解决衣食住行的事情所占据。普遍来说,人一生中大约有26年用来睡觉,21年用来工作,6年用来吃饭,5年用来等待和见人。如果算上上厕所、看电视等时间,假设平均寿命为70至80岁,那么真正能用来做自己想做的事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

即使把人生按年龄段来划分,空闲时间依然不足。在青少年时期,由于学业压力,成年后则因为无尽的竞争而疲于奔命,中年时期又忙于供养孩子,看到他们成家立业。尽管是老龄化时代,但如果到了晚年出现疾病或因衰老导致体力衰退,想要规划第二人生也是非常困难的现实。

某大学教授团队的研究结果显示,近10年来,韩国人的平均寿命增加了约3年半。 但是据说,生命的最后5~6年大部分都会被疾病所困扰。 且不说晚年的痛苦,从一生来看,经历的压力和痛苦往往比感受到的幸福和快乐的时刻更多,因此,百岁的寿命也并不长。 而且活到100岁的人也很少见。

有价值的人生选择,善行

人生短暂,只要能做到,就想用幸福填满那段时间是人之常情。那么通过什么可以感受到幸福呢? 虽然说人生没有正确答案,但中国有句谚语。

关于幸福,有人曾这样说:想要一小时的幸福,请去午睡。想要一整天的幸福,请去购物。想要一星期的幸福,请去度假。需要一月的幸福,请去结婚。想要一年的幸福,请去继承遗产。想要一生的幸福,请去帮助别人。

不是短暂的娱乐,而是为了终生的幸福,应该专注于帮助他人并使他人快乐。

当然,金钱、名誉、权力等各自追求的目标不同,幸福的价值也不同。即便如此,也几乎没有人因行善感到不幸或心情不愉快。

世界著名电影演员奥黛丽·赫本为那些从未见过面的孩子们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她毫不吝惜地利用作为电影演员的名声宣传儿童救助活动,并亲自前往现场照顾那些饱受疾病和饥饿折磨的孩子们。她还给儿子留下了一封如同遗言般的信。

“当你年纪渐长,你会发现你有两只手:一只用来帮助自己,另一只用来帮助别人。”

拥有财富和名誉的人中,很多人对社会贡献活动或志愿服务活动赋予了特别的价值。 在拥有财富和名望的人群中,不乏那些将社会公益和志愿服务视为重要价值的人。他们在物质富足之外,寻求更高的意义,并在他人的幸福中感受到满足和成就感。事实上,研究表明,那些乐于助人的人比不参与助人行为的人更幸福,身体也更健康。

英国萨塞克斯大学的“心智实验室”研究团队招募了18至55岁的受试者,要求他们在9天内进行一些简单的助人行为,然后通过医学和心理测试评估他们的健康状况和情绪状态。结果显示,受试者在行善之后,幸福指数和自信心有所提高,而压力和愤怒情绪则有所减少。这表明,帮助他人实际上对自己也有积极影响。

一位参与实验的受试者表示:“仅仅是在超市结账时让后面的人先结账,就让对方非常感激,这让我很惊讶。也让我反思,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对帮助他人过于吝啬。”

养成善良的习惯,从小事做起

尽管人们都知道助人为乐的好处,但真正付诸实践却并不容易。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犹豫不决而错失帮助他人的时机,事后又为此感到遗憾。

如果我们意识到,即便是微不足道的小善行也能打动人心,就会更容易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善行。比如,在公交车上给他人让座,或者在电梯里帮别人按下楼层按钮,这不仅能在物质上给予帮助,还能为对方带来心理上的温暖。更重要的是,正如研究所示,这些行为还能提高自己的幸福感。经历过这种感受的人,会更敏锐地捕捉到行善的机会,并毫不犹豫地付诸行动。

有一次,一家电视台播放了一部关于冒险救人的纪录片。这些勇敢的救援者有一个共同点——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一直乐于助人。

比如,有一位大学生J,他在地铁站救起了一名掉入铁轨的男子,而他的朋友们都知道,他一直以来都乐于助人;另一位邮递员Y,在救出被困火灾中的老人之前,已经坚持多年在社区里帮助年迈的居民。正是这些长期养成的“善良的习惯”,最终成为了拯救生命的基石。

这种基础是通过重复相同行为建立起来的。大脑的神经细胞之间通过“突触(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部分)”传递信息,而突触的数量会随着训练和经验的积累而增加。例如,单词反复记忆后会更牢固,驾驶练习多了后会更加熟练。这说明,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的练习和经历,让善行变得自然而然。

同理,如果我们经常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并从小事开始帮助别人,大脑的突触会随之增加,善行也会变得习惯化。

一旦养成了这种善良的习惯,我们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帮助别人,而随着这些善行的积累,我们的人生也会变得更加有意义。

世界上最伟大的善行

公元79年8月24日下午1时左右,维苏威火山爆发,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沿岸美丽的庞贝城在一天之内被火山灰掩埋。1592年,一名农夫在挖井时发现了庞贝遗址,这座城市保留了人们在火山爆发瞬间的最后时刻:正在用餐的家庭、手牵手的恋人、瘫坐在地的马车夫……此外,富丽堂皇的宴会厅和豪宅遗址也展现出庞贝城曾经的繁荣与辉煌。

然而,无论这座城市曾经多么繁华,它的荣耀终究在一瞬间灰飞烟灭,如今只剩下破败的遗址和褪色的文物。

庞贝的历史警示着我们:无论多么美好的生活,都可能在转瞬间终结。如果我们只关注生计,而忽视了更有价值的事情,可能最终只会留下遗憾。因此,如果想让人生更有意义,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刻,把它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努力行善。

在所有善行中,最伟大的善行就是拯救生命。人们会终生感激那个将垂死之人救活、让他多活数十年的人,称他为“生命的恩人”。但是,如果能够帮助一个注定活到70至80岁的人,过上超越千年、万年的永恒生命,那还有比这更伟大的善行吗?

不愿有一人沉沦,乃愿人人都悔改的天上父亲母亲,给愿意的人,白白地赐予生命水。

圣灵和新妇都说:“来!”听见的人也该说:“来!”口渴的人也当来;愿意的,都可以白白取生命的水喝。 启22章17节

上帝为了赐予人类生命水,即永生,承受了十字架的牺牲,设立了新约逾越节。

耶稣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人子的血,就没有生命在你们里面。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就有永生,在末日我要叫他复活。” 约6章53-54节

耶稣对他们说:“我很愿意……吃这逾越节的筵席。”又拿起饼来,祝谢了,就擘开,递给他们,说:“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舍的,你们也应当如此行,为的是记念我。”饭后也照样拿起杯来,说:“这杯是用我血所立的新约,是为你们流出来的。” 路22章15-20节

我给你们作了榜样,叫你们照着我向你们所作的去作。 约13章15节

两千年前,耶稣晓谕了永生的路,而在这个时代,圣灵和新妇——即父亲上帝母亲上帝亲自作了以爱与牺牲拯救灵魂的榜样。因此,我们也应该怀着善良的心,努力拯救灵魂。直到回到天国的那一天,如果我们能尽心尽力行善,带领更多的灵魂走向永生之路,上帝必定不会忘记我们的努力,并会以天国荣耀的奖赏回报我们。

“那使多人归义的,必发光如星,直到永永远远。” 但12章3节

即使在觉得拯救灵魂是一件困难和遥远的事情时,宝贵的时间也在悄然流逝。此刻,让我们环顾自己的家人、朋友和邻居,看看他们是否因不知救赎之路而在死亡与痛苦中徘徊。当我们犹豫不决、难以下定决心去行动时,请记住:人生无法重来。

如果一个人行善,在上帝那里积德,那么他所拥有的将会是什么呢?那就是他的信心和行为,以及他在上帝面前所获得的荣耀与祝福。最终,他的灵魂将进入永恒的天国,享受荣耀。

经上说,我们要从现在开始,即便是一点点,也要努力进行敬虔的练习。哪怕是接待客人,也要用心去练习;敬重上帝,也需要不断地练习。让我们尽情发挥内心的善良之心。

-摘自安商洪上帝原生讲道

参考
女性朝鲜《我的母亲,奥黛丽·赫本》(2013.10.18)
朝鲜日报 《生最后十年,一半都在病痛中度过 》
SBS特别节目《寻找超人-英雄的秘密》
EBS纪录片《帝国之城-庞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