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所见所闻

饮食习惯决定身体健康,所见所闻决定内心的想法和言行。

12,079次观看

母亲看到孩子模仿大人跪拜哭丧吓了一跳,于是把墓地附近的房子搬到了市场旁边。结果孩子开始模仿商贩做生意,母亲又收拾行李搬到了私塾附近。这次,孩子模仿读书的样子,母亲看到后非常满意。这个故事就是“孟母三迁之教”,即孟子的母亲为了儿子的教育三次搬家的由来,其寓意是所见所闻对人有着莫大的影响。

即使平常喜欢看让人毛骨悚然的恐怖电影,喜欢听跌宕起伏震撼的音乐,怀孕后却会努力看感性温暖的电影,听安静舒缓旋律的音乐,这是人之常情。因为通过母体间接观看和倾听的内容会对胎儿的情绪产生极大的影响。更何况本人直接耳闻目睹的内容对自身的影响会有多大,这一点毋庸置疑。

随着信息通信媒体的发展,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能够接触的信息比以往任何时代都丰富。电视数百个频道24小时播放,网络上个人直播和各种内容的视频每天像洪水一样涌来。 在这样的现代社会里,不接触媒体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我们应该看什么听什么呢? 这不仅关系到一个人的生活,也是关系到家庭安宁和幸福的问题。

言行出于所见所闻

19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以3-6岁的儿童为对象进行了”波波玩偶实验”。波波玩偶是打倒也能重新站起来的不倒翁玩偶,将孩子们分别置于两组中,一组是攻击性对待玩偶的成人,另一组是非攻击性对待玩偶的成人,观察孩子们的反应。看到成人粗暴对待玩偶的孩子们也同样对玩偶进行了攻击性行为,而没有粗暴行为组的孩子们,即便旁边有诱发攻击性的玩具枪或刀具等,也没有表现出粗暴的行为。

韩国某企业也利用AI技术进行了类似的实验。利用3D技术复制5岁孩子,制作了两名虚拟儿童,给一个孩子看朗读童话故事的视频,给另一个孩子看视频共享网站随机推送的视频。

与8周内分别观看不同视频的两个虚拟儿童进行对话时,结果截然不同。观看儿童专用优质内容的虚拟儿童使用创意性的表达和柔和的语言,而观看随机视频的孩子则滥用无视对方的词汇和粗话。

像这样,孩子们像海绵一样从周围吸收耳闻目睹的信息。难道周围环境的影响只发生在未成熟的孩子身上吗?

韩国某电视台将参加实验的成人分成两组,让他们用单词卡造句。 实验目的是观察人们接触特定词语后的行为变化。结果显示,一组看到黄昏、年老、养老金等让人联想到老人的单词之后步伐比实验前平均慢了2秒,而另一组看到挑战、热情、新职员等让人联想到年轻人的单词之后步伐平均快了2秒以上。

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耳闻目睹的内容输入我们内部,必会原封不动地化为言行输出。这一点,即使是知识经验丰富、有判断力的成年人也不例外。

根据所闻所见而变化的大脑

大脑处理的信息约80%来自于眼睛,10%来自于耳朵。眼睛传递事物所反射的光,大脑就会形成我们可以看到的形象,耳朵传递空气的震动,大脑就会让我们听到能够理解的声音。在此过程中,大脑以过去的经验为基础,解释和判断新输入的信息。换句话说,眼睛和耳朵只是起到将视觉信息和听觉信息传达给大脑的作用,实际上说大脑负责看和听也不为过。

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看似复杂,但出乎意料的是也有单纯的一面。大脑会排斥从未接触过的陌生信息,但经常接触就会产生好感和信任。因此,如果在购物时没有相关领域的知识和信息,通常会购买广告中看过的品牌。 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在刚建成时也被市民视为凶物,面临被拆除的危机,但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被市民所熟悉和接受,现在已经成为了名胜。通过反复曝光提高好感度的”埃菲尔铁塔效应”就源于此。

但问题是,被熟悉感所欺骗,不考虑真实与否或有害程度,可以随意接受任何事物。况且,根据眼睛所看到的产生共鸣和模仿的大脑”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对自己认同的对象更加活跃。因此,越是熟悉、有好感的对象,模仿言行的可能性就越大。这种作用致使我们在决定思想和行动时,往往比起自己的意志,更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

有一句英文格言叫“You are what you eat”,意思是“人如其食”。 如果说身体的根基来自于吃喝,那么,心理和精神的根基则源自所见所闻和所接触的事物。换言之,所见所闻日积月累造就我们自身。

若想成为好人

在媒体世界里各种盲目性信息、一时兴起的帖子,在未经确认是否具有刺激性素材和事实与否的情况下大张旗鼓地流出。如果只图一时快乐而盲目地观看,就无异于不考虑对身体是否有害,随便吃东西的行为。这就凸显了所谓“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教育的必要性。

媒介素养是指正确辨别和掌握书籍、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信息的能力。在教育界,为了预防因网课的增加而日益严重的学生网络暴力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呼吁要同时加强媒介素养教育。

视频媒体即使是有益的内容,长时间接触也会产生副作用。如果大脑习惯于通过媒体影像以简短的形式接受视觉和听觉的刺激,负责深度思考的前额叶的功能就会下降,会陷入寻找更快、更强刺激的恶性循环。因为即使是同样的信息,比起数码显示屏,通过书本接收对大脑更有利。读书在掌握和分析文章意义的过程中,会同时激活大脑的很多领域。因此,不仅能培养集中力,还能培养洞察力和思考能力,更加开阔眼界,认识世界。

我们大脑一天能使用的能量是有限的。如果把精力都用在刺激末梢神经上,那么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做出选择并付诸行动时,就会变得困难。辨别什么对我有益、什么对我有害的辨别力,是从有意识地观察自己喜欢看什么开始的。如果想享受媒体带来的益处,就要主动过滤有害或低质内容,接近给生活注入希望和正能量的东西。如果多看帮助他人、实践爱和关怀的样子,就会有积极的思想,并效仿那样子而付诸好的行为。 即,多接触美好的事物就会成为好人。

从母胎开始,为了让我们开朗健康地成长而只给看好的听好的,我们得到了妈妈这样的爱,现在是不是也应该让自己接触这种美好的事物呢? 这是对让我们看见听见的人最好的报答和感谢,也是珍惜和爱护自己乃至珍贵家人的道路。

懂得所见所闻重要性的人会注意对家人的一言一行。因为意识到了这会给家人造成怎样的影响。

想要教育子女成为好人,父母自己先要成为好人,希望配偶成为好人,也要自己先努力成为好人,这样对方才会更接近我希望的样子。有道是麻中之蓬(不扶自直)。就像生长在麻田中的飞蓬,因为麻是直立向上生长的,故飞蓬也随之直立生长,家庭这块田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