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长的冬日已经过去,春天悄然来临。近日,许多人仿佛从冬眠中苏醒,积极立下决心,勇敢迎接新的挑战。 校园里的大学生开始学习外语或考取资格证书,向自己的梦想迈进一步;繁忙的上班族也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致力于自我提升。
即便最后只是一时冲动的“三分钟热度”,只要能够设定目标、制定计划并付诸实际尝试,本身就具有深远意义。现实中,许多人并不清楚自己该做什么,即使内心有所渴望,也常因不知从何开始而迟迟不敢迈出第一步。
漂泊于不确定之海的“也许一代(Maybe generation)”
“我的梦想是什么?我真的有想做的事吗?为了我的人生,现在我该做些什么?”
虽然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擅长的事情或热爱的领域,但现实中,仍有许多人因无法明确自己的才能与兴趣而苦恼。他们常将自己与生活充实、目标明确的人相比较,并因此陷入“为什么只有我这样?”的自愧感,最终丧失信心。
奥地利出生的媒体人奥利弗·耶格斯(Oliver Jeges)将这类陷入迷茫的现代人称为“也许一代(Maybe generation)1”。 因为这群人对自己缺乏信心,无论是思想还是行为都举棋不定,对所有问题的回答总是“也许”、“可能吧”,故得此名。
1. 奥利弗·耶格斯(Oliver Jeges)进一步指出:“也许一代”是指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社交关系良好、掌握多国语言、具备全球化视野,却被“即使什么都不做也无妨”的想法所束缚的青年群体。

在电视中,各类励志节目充斥荧屏,自我提升类书籍高呼“你也可以做到”,但为何迷茫的现象却越发普遍?
阻碍选择和行动的障碍之一是时代变化的速度。自互联网普及以来,数字革命快速发展,短短几十年间便将地球村变成一个网络世界。因此,虽然职业的多样性呈爆炸式增长,持续性却大大降低。 在如此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人们很难判断自己应当从事什么工作、内心真正渴望什么,因此不断推迟选择和行动,这就是所谓的“选择困难症”。
而现实中远超想象的娱乐选项,更是让人陷入犹豫不决的泥沼。 沉浸于仿佛现实般精巧的互联网游戏或刺激的体育运动中,脑海中的烦恼会暂时被遗忘。 电脑里储存着一生都不可能看完的电影和电视剧,因此只要有时间就可以观看。音乐也是如此。电视上数百个频道24小时不停歇地轮番播放节目。刺激性玩乐文化发展的社会氛围,与人们想要忘记烦恼、推迟行动的世态不无关系。
阻碍我们行动的内在枷锁
即便有人能够抵御外界诱惑,决心迈出第一步,也并不意味着行动就能一帆风顺。相反,从迈出第一步的瞬间起,就面临着对随时可能发生的错误的不安,和对想要的事情会失败的恐惧。
如果说,社会快速变迁与过度娱乐是“也许一代”诞生的外部条件,那么,深藏于内心的不安与恐惧,则成为束缚行动的无形枷锁。虽然没人喜欢失败,但我们对失败的过度抵触往往超出想象。 当我们听到他人因意外失误而陷入困境时,或许会轻描淡写地说“这没什么大不了”,可若同样的事发生在自己身上,情况就不同了。例如,朋友在语言考试中考了低分,我们可能会说“没关系”,而若换作自己,却可能会自责并感到“无地自容”。

美国巴布森学院的罗伯特·朗斯塔特博士对MBA毕业生在商业上的成功进行了调查,发现只有不到10%的MBA毕业生获得了成功。决定他们成功的是“行动”。那些成功创业的人表示,他们“确实”正在创业,而另外90% 的人则表示,他们正在“等待”。
不仅仅是这些名牌大学的精英。正如“Maybe一代”这一称谓所暗示的,大多数人都在等待“完美时机”的降临,或在认为结果已被保障之后再去挑战。他们常常会以“时间不够”、“现在还不是时候”等理由为借口,无数次地回避本应抓住的机会。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才能越过这些阻碍,付诸行动呢?
行动的起点,两种心态
要做到“立即行动”,需要具备两种心态。第一,把失败和失误视为偶尔会遇见的邻人,而非必须避之不及的敌人; 第二,认为“此刻就是最佳时机”,无需再犹豫徘徊。
“犯错是人性的一部分。人生中最珍贵的教训,往往只能在艰难的历程中获得。”作家兼政治家艾尔·弗兰肯。生活就是在不断犯错中成长和发展。失败也是如此。失败固然是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但有时候,从中得到的比失去的还多。它能增强我们对痛苦的承受力,促使我们在经验中寻找更佳的方向。
当我们以积极的心态看待错误与失败它们都会成为发展和成长的“过程”。但如果轻易放弃甚至根本不开始,就会成为真正的失败。作家J.K.罗琳在出版历史上最快成为畅销书的《哈利·波特》系列之前,曾被出版社拒绝过十二次。但现在没有人记得罗琳是一位失败过十二次的作家。如果在第七或第八次放弃了,罗琳真会成为一个失败的作家。

做好接受试错的准备,不是从我想要的条件开始,而是从我所处的情况出发,是最好的。尽管目前由于不利和恶劣的条件预期会有不好的结果,但一旦开始,也许会看到另一条路,甚至可能遇到意想不到的好运。重要的是要试试才能知道结果。只要你自己不放弃,机会之门就永远为你敞开。
若你已下定决心行动,不妨先从微小的事情做起。那些“看起来无足轻重”的小事,往往最适合作为起点,因为它们不易受到环境干扰,内心负担也相对较轻。相反,若一开始就设定宏大的目标,很可能因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落差而感到沮丧。
以学习英语为例,与其立下“今年内达到母语水平”的目标,不如设定“每天背5个单词或1个句子”这样的小目标,并立刻开始实施。当你逐渐适应之后,再逐步扩大学习量,自然也会迎来突飞猛进的成长。
只要克服一点点麻烦,不需要大的决心或强大的动力就能完成的事情实在太多了。现在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重复,可能在未来带来不可想象的礼物。相反,即便再热切,如果没有哪怕一次微小的尝试,一切都只是空谈。改变人生的关键,不在于伟大的构想,而在于微小的行动。
通过微小行动与实践实现福音的梦想与希望
正如预言所说“天国的福音要传遍天下,对万民作见证”(太24章14节),新约福音正在迅速传播。在“全世界人类传道运动”的使命下,寻找锡安的人们在全球范围内呈指数级增长。此时站在预言中心的“埃洛希姆派”为完成福音,希望通过做有意义的工作,度过无悔的人生。
有时可能会觉得无从下手,心里虽然很想,却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如何开始。重要的是,与其陷入思考和烦恼中,不如先从小事开始。如果暂时还缺乏承担福音使命的信心与勇气,那就先从弥补这些不足的行动开始吧。既然“信是从听道来的”,不妨每天聆听真理话语、研读圣经;既然上帝说“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就每天在固定时间向上帝献上恳切的祈祷。
或许这个秘诀看起来微不足道,甚至令人生出几分失望,可能会有“做这些会有什么帮助?”的想法。但如果继续反复进行,肯定会逐渐发生变化。最重要的是,上帝非常重视小的努力和真诚,并赋予我们更大的才能。
曾经是渔夫的彼得、约翰、税吏马太、奋锐党西门。两千年前,跟随耶稣传播新约福音的门徒和使徒们并没有什么特殊的能力或知识。他们从一句“来跟从我”开始付诸行动,福音就迅速传到了以色列之外,传到了哥林多、加拉太、腓立比和罗马。
“人在最小的事上忠心,在大事上也忠心;在最小的事上不义,在大事上也不义。” 路16章10节
所需的是小的行动。通过重复小的行动培养信心的力量,很快就会找到站起来行走的力量,并在挑战需要更多勇气和信念的事情时,不知不觉中发现在向福音的终点冲刺的自己。一路上会有尝试和错误,消极的想法和情绪会动摇你的内心,但如果你承认在这个过程中错误和失败也是不可避免的,并且不顾焦虑和恐惧,从小行动开始,你就会在上帝那里取得超乎你想象的结果。而且现在是预言的时代,福音的完成近在眼前。如果我们小小的行动能够推动预言的浪潮?光是想想就让人激动不已,说不定会发生令人震惊的事情。
“你起初虽然微小,终久必甚发达。” 伯8章7节
- 参考
- 《优柔寡断的一代》,奥利弗·耶格斯著,未来之窗
- 《让生活变得简单的烦恼艺术》,和田秀树著,Kana出版社
- 《从现在的处境开始的力量》斯蒂芬·吉斯著,Bookhouse
- 《我只尝试过一次》,Kim Min-Tae著,智慧屋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