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形之手”所成就的生态平衡

28,850次观看

在某部让观众充满不安与同情的纪录片中,出现了这样一个令人揪心的画面:一只王企鹅幼崽正遭遇巨型贼鸥的袭击。那只贼鸥一直在暗中窥伺,终于趁着小企鹅父母不在的空档发动了攻击。一只小企鹅惊恐地跑向摄影团队,仿佛是在向人类求助。它颤抖着身子,双翼紧紧抓住摄影机的支架,眼中满是哀求。然而,拍摄团队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不得插手——因为他们是生态的观察者,不能干预自然的规律。

但贼鸥的攻击并非残忍无理。它的巢中也有嗷嗷待哺的雏鸟在等待食物。若母鸟捕猎失败,等待它幼崽的将是饥饿。渴望生存的小企鹅,和为育雏而狩猎的贼鸥,同属这严酷生态中的一部分——在这“看不见的规律”之中,构成了捕食与被捕食的命运循环。

吃与被吃的环形食物链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彼此之间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以草为食的蚱蜢会成为青蛙的食物,而青蛙又会被蛇捕食。像这样一环扣一环的捕食关系,在生态系统中连结成一条链条,称为“食物链”。由于大多数生物摄取的食物种类不止一种,众多食物链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更加复杂的“食物网”。

食物链实际上是太阳能在生物体之间传递的路径。利用无机物和太阳能合成有机物的绿色植物称为“生产者”,它们构成其他生物的营养来源。以生产者为食的动物称为“消费者”,消费者又分为吃植物的“一级消费者”,吃草食动物的“二级消费者”,以及捕食其他动物的“三级消费者”等。动植物死亡后,会被“分解者”分解为无机物,并重新被植物吸收。分解者主要包括真菌(如蘑菇)和细菌。因此,食物链并不止于顶级捕食者,而是通过分解者,重新回到生产者,构成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

奥妙的自然法则,构建生态的平衡

广袤的非洲草原,蕴藏着亘古的神秘。炽热的阳光下,一头雄狮正悠闲地在树荫下打盹。它是顶级捕食者,是“草原之王”?

每年七月,成群结队的角马从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迁徙至肯尼亚的马赛马拉,追逐丰饶的青草与水源。而狮子,也必须随猎物而动。讽刺的是,推动这片草原运转的真正力量,是生态链最底层的——植物。在这片看似野性十足的荒原中,主宰一切的并非弱肉强食或无尽竞争,而是自然界深邃而精妙的法则。

即便是顶级捕食者的狮子,也并非随意猎杀。它们每三四天才捕猎一次。若狮子无节制地杀戮角马,最终将只剩下掠食者自身,直至走向共同灭亡。而狮子,也本能地明白:若没有角马,它们自身也无法生存。

无论是草还是狮子,生命终将走向终点。但地面上并没有堆积大量的动植物尸体,这是因为“分解者”的存在。蚯蚓、螨虫等分解性动物会将有机物的尸体进行初步分解,而真菌、细菌等微生物则将其彻底分解为植物可吸收的无机物。这些分解者产生的无机物会被植物利用进行光合作用,而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又通过食物链被其他生物摄取,最终再次回到分解者,形成一个循环往复的“物质循环”。

此外,即使因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导致某些物种数量急剧减少,生态系统也会随着时间逐步恢复原状,重新达到平衡。例如,在“草 → 蚱蜢 → 青蛙 → 蛇”的食物链中,若蚱蜢数量骤减,草就会增多,而以蚱蜢为食的青蛙和蛇则相应减少。随着时间推移,蚱蜢数量回升,草减少,青蛙和蛇数量也将恢复到原有状态。由于生态系统由复杂的食物网组成,即便某一种生物数量下降,也常有相似物种可替代其角色,从而维持整体生态平衡。具有复杂食物网的生态系统,具备自我调节与稳定维持的能力。

被撕破的食物网

然而,若生态系统经历过度剧烈的变化,生态平衡就会被打破。其背后的根源,大多来自人类活动。

人类有时因疏忽或刻意,将动植物引入非原生环境,从而造成生态混乱。在韩国,有一种在河流周边常见的藤本植物——“刺瓣葛”,原本是从北美洲引进,用于蔬菜嫁接,但因生命力和繁殖力极强,迅速扩散至全国。它所生长之地,其他植物往往无法存活。另一例是被称为“怪物老鼠”的“海狸鼠(沼泽河狸)”。它原本是为了毛皮与食用,在1985年前后从南美洲引入,但因市场冷淡,养殖户纷纷弃养,导致其凭借强大食量与繁殖力迅速扩散,严重破坏本地生态系统。外来物种入侵正一步步侵蚀原有生态,导致食物链崩塌。

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大沼泽地国家公园,当地正与“缅甸蟒”展开生态保卫战。这种蛇原产于东南亚,因被作为宠物引进美国,后遭弃养,便迅速在自然界扩张。由于缺乏天敌,它们肆意捕食,从老鼠、兔子到鳄鱼、鹿,几乎无物不食,对生态造成巨大威胁。

2010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执行主任阿希姆·施泰纳(Achim Steiner)曾指出,由外来物种引发的经济损失每年高达1.4万亿美元(约合1580万亿韩元)。外来生物造成的生态扰乱正令全球深受其害。

除此之外,环境污染、全球变暖、滥捕滥猎等人类活动也导致动植物大规模灭绝,曾经紧密交织的食物网正在不断被撕裂。其中一个最早警示人类灭绝危机的案例,发生在非洲东海岸的毛里求斯岛。16世纪初,欧洲人踏上这片土地,开始无节制地捕杀不会飞的渡渡鸟。最终,渡渡鸟的数量锐减,于1681年最后一只被发现后正式宣告灭绝。令人惊讶的是,在它灭绝之后,岛上“卡巴利亚树”的数量也开始骤减——这是因为渡渡鸟曾是其种子的传播者,鸟类摄食后排出的种子才得以发芽。一种生物的灭绝,往往会像多米诺骨牌一般,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生态系统正面临多么严峻的危机,可从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发布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窥见一斑。在全球已记录的170万种生物中,已有7.4万种被评估,其中超过2万种被列为濒危,光是植物就占到1万种。从分类上看,裸子植物中有40%、哺乳动物26%、鸟类13%、两栖类则高达41%处于灭绝威胁之中。考虑到已评估的种类仅为冰山一角,地球上的生物灭绝规模可能远超人们的预期。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也指出,包括尚未被发现的物种在内,每年大约有1万个物种灭绝。美国杜克大学的生物学家斯图尔特·皮姆教授更是警告道:“自人类文明出现以来,灭绝速度已加快了近1000倍,我们正处于一次大灭绝的边缘。”

自太古以来,地球上的所有生命体都通过一种无形的自然规律——食物链,实现自我调节。各生命体彼此紧密相连,构建出一个巧妙而平衡的生态系统,这本身就是一种奇迹。

在没有人为干预的生态环境中,大自然保持着极致的和谐。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成员各司其职、互相影响,没有任何一个是多余的。它们遵循本性,不过度索取,也不贪婪掠夺,因为它们深知:若一个物种过度捕食导致其他物种灭绝,最终也会导致自身的灭亡。遗憾的是,人类似乎已经忘记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