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儿媳替年老的婆婆做酱油。她完全按照婆婆教的方法,一步步认真地做,但做出来的酱油并没有婆婆做的那种浓郁味道。她找不到原因,于是去向婆婆请教。躺在病床上的婆婆听完之后,好像明白了问题,便从床上慢慢起身。婆婆站起来的眼神格外明亮,脸上也重新展现出了生气。
婆婆没有嫌儿媳麻烦,积极地帮助她解决酱油的味道问题,是因为儿媳认可了婆婆做酱油的手艺。曾经血气方刚的人,一旦上了年纪,就会变得意志消沉,这固然有身体衰弱的原因,但本质上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因此,随着父母的年龄增长,我们不应该让他们什么都不做,而应该给他们一些小事做,让他们有机会发挥自己的能力,并在遇到问题时征求他们的意见。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当这种欲望得到满足时,才会感到满足和幸福。
人类欲望之一:被认可的欲望
希望得到他人认可的欲望,被称为“社会认同的欲望”。这与维持生命、延续种族的生理需求一样,属于人类的基本欲望。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人类本性中最强烈的渴望之一,就是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

小孩子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可;学生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上班族则努力赢得上司的认可。当人们被他人认可时,自尊心与自信心会随之增强,心理也会更加稳定。即使衣食无忧、物质丰富,如果没有人对你说“因为有你,我很幸福”、“你真是个好人”,生活也会变得空虚。如果这种被认同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出现抑郁、失去动力的情绪,严重时甚至会以愤怒的形式爆发。几年前在美国发生的一起直播记者枪击事件,以及国内某检查站的枪击事件,其共同原因都是施暴者觉得同事“看不起自己”。
在家庭中也是如此,如果得不到家人的认可,就容易积累不满。不要把家中顶梁柱养家糊口、主妇操持家务、孩子努力读书这些事情视为理所当然,而应以温柔、温暖的话给予肯定和认可。即使全世界都认可我,如果家人不认可,又有何意义?相反,即便在外面遇到再多困难,如果能从家人那里获得认同,也会感到莫大的安慰。赞美是肯定别人做得好的地方,而认可是不论做得好与不好,都接受其本来的模样。认可比赞美更广泛,它本身就是一种鼓励。
认可本来的样子
世界上不存在百分之百相同的人。外貌不同,思维方式、倾向、性格、天生的气质也各不相同。就像喜欢红豆面包的人不能说喜欢奶油面包的人是错的一样,他人的想法与我的想法不同,并不意味着就是错误的。如果不能承认这种差异,就会产生矛盾,人际关系也会亮起红灯。

家人也是如此。妻子和丈夫不同,孩子和父母也不同。为了维持圆满的家庭关系,必须承认彼此不同的事实,家庭应该成为一个认可家庭成员本来样子的场所。为此,首先要摒弃因年龄或性别差异而无视对方的态度。对子女说“小孩子懂什么”、“无条件听大人的话”,或者对配偶说“女人做好家务就行”、“男人精神年龄都很低”之类的话,会让对方非常不愉快,一定要避免。
人无完人,谁都会有缺点,也都会犯错。家庭就是那些不完美的人彼此弥补不足、互相包容的地方。试图只把完美的一面展现给孩子,并希望孩子也变得完美的父母,会让自己和孩子都感到疲惫。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配偶,也没有完美的家庭。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便过日子。当我们接纳家人的真实模样、自己的缺点以及所处的环境,并努力寻找改进的方法时,才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认可对方的正确态度
给予对方被认可的感觉,言语占30%,表情和态度等间接因素占70%。即使是好话,根据说话人的态度,听者也可能将其理解为负面的话。对话时,注视对方的眼睛,保持温和的微笑,倾听对方的谈话,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一直不看说话的人,总是看其他地方,或者说话时皱眉头、突然转移话题,对方会认为自己被无视。

如果不同意对方的意见,最好先认可对方的观点,然后再表达自己的看法。那些一听到别人意见不合就直接否定,或者总是试图找对方意见问题的人,很容易打断对话的节奏。
即使是相同的请求,如果能传递出对对方的认可,会更加有效。“其他儿媳都很忙,没时间做,所以你来做吧”和“除了你,还有谁能做好这件事呢?我只相信你”这两句话,哪一句听起来更好?互相认可是对话的基础。为此,必须让对方充分感受到我没有无视对方,而是认可对方。
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圣经中也有“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马太福音 7章12节)的教导。想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就必须先学会认可别人。让我们从身边最亲近的家人开始审视自己。我们是否曾轻视过他们,或是不加思考地对待过他们?是否因为意见不合、与自己不同而排斥过他们?请记住,沟通从认可对方本来的样子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