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逐渐变成“不会忍怒的世界”。在高速公路上因车道的变更,与其他车辆争吵的一位司机愤怒之余,把车突然停在了路上。这时后边跟来的车辆虽然紧急刹住了车,但紧随后边的5辆车发生追尾,结果无辜的1名司机当场死亡,其他4名都受了轻重伤。还有,因楼层之间的隔音问题,和楼下的住户争吵之余放火致死2人;一气之下杀死训诫自己的父母;意外地杀死争执不休的同事等,因不能忍怒引发的大事故日益增加。

若是无法克制愤怒的症状严重下去,稍不留神就会发展为愤怒调节障碍。2013年在美国华盛顿发生了枪击事件,最终导致13名当场死亡。当时枪杀案犯人正是患有愤怒调节障碍的男性。像这样,不分青红皂白、过度发泄愤怒,不仅毁了自己的人生,也毁了他人的人生。
“任何人都可能发火,这没什么难的。但要做到向适当的对象、适时适度、以正确的目的,适宜的方式发火,可就难了。”
就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动怒不能说都是不好的。也有针对不正当的行为发出的愤怒。这种怒气称为“义愤”。义愤不会成为大问题,问题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发泄的大部分怒气并不是“义愤”,而是引起争论和争吵的单纯的怒气。
发火的人受损失
发火时最大的受害者就是自己。一旦发火,身体就会分泌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等精神压力荷尔蒙,而此物质的分泌会造成血压升高、脉搏加快等生理变化以及心脏血管内壁的损害。如果这样的事反复发生,不仅会引发心脏病、高血压、动脉硬化、消化障碍类似的疾病,因脑细胞的损害得痴呆症的概率也高。而且,NK细胞杀伤癌细胞的机能会受到抑制,抗癌能力也随之下降。
根据英国的一项实验,人生气的时候出来的呼气,收集1个小时后进行浓缩,居然变成了能杀死80人的毒药。所以产生毒素的人其健康该会受多大的伤害呢。有这样的一句话“一笑一小 一怒一老”,发火也促进老化。美国的一位教授,自己在大学时代曾做过一项测定发火的问卷调查,据说愤怒水平高的人到50岁时的死亡率高达4-7倍。
发火的话可能一时会感到身体舒畅,但是身心会变得荒废。可是因为察觉不到,才误认为发火比较好。给一组成员通过打拳击袋发泄愤怒的机会,让另外一组安静地坐几分钟消气,观察结果表明,打拳击袋的人们带有攻击性地对待他人的倾向。无法控制怒气,每次以这样的方式发泄的话,受累的只是自己。那么,怎样管理‘发火’的情绪呢?
应对愤怒的姿态
1. “有时也会那样”
心理学者艾伯特艾利斯说,愤怒与“应该~才行”的责任性期待有关联。比如说,每天照看孩子的专职主妇想,“丈夫回到家就应该陪孩子玩一会儿”,相反,丈夫会想,“一整天工作很累,回到家就应该休息”。父母想“子女应该拿到一定的成绩”,子女们想“父母应该满足自己的需求”。如果有了这样的期待,当与这种期待不一致的瞬间,理所当然会发火。别人的想法不可能与自己的想法一致。反倒是相违背的时候更多。所以,与其拥有责任性的期待,还不如拥有“有时候也会那样”的宽广之心。
2. 时间就是良药
被誉为人际关系大师的戴尔卡耐基,从某读者那里收到了批判自己书的信。卡耐基很生气,马上开始写回信。“再怎么想也很怀疑你的智力,也许这封回复也你无法理解。”之后把这封信放在抽屉中,过了几天拿出来看后,重新写了封回信。“感谢您对我的著作提出忠告,我会努力写更好的书。”
愤怒的荷尔蒙通常在15秒钟的时候达到最高潮,之后渐渐消失。不要因为生气就马上喊叫,或者攻击对方,而是要深呼吸赢得一些时间。当心理找到安定的时候,才能从容地做出理性的判断。
3. 当天的怒气,当天化解
2005年5月,英国有一对老夫妻–丈夫105岁、妻子100岁,迎来了结婚第80周年,作为世界最长的婚姻,登入吉尼斯纪录。当记者问道,能够维持幸福婚姻生活的秘诀是什么的时候,妻子是这样说的。“我们也经常像别人一样争吵,但是从来没有在生气的状态下睡觉。而是一直手牵着手睡觉。”
圣经中也有“生气但不要犯罪,不要含怒到日落(弗4章26节)”的话语。而且,犹太父母们,即使严厉地斥责孩子,但是睡觉前会充满深情地安慰孩子。当天的怒气当天化解,一件事一次怒气就足够了。不能针对发火的状况说来说去,或者以“等着瞧”的方式,很长时间放在心上,这样只能伤害自己的健康,状况也会变得恶劣。
4. 以好的方向发泄
作家托马斯卡莱将历经几年时间才完成的原稿,首先拿去给朋友看。然而,朋友暂时出去一会儿的功夫,女佣把原稿当成没有用的纸张,扔在壁炉中烧毁了。陷入极度的愤怒和挫折中的他,偶然看到民工砌砖,就这样下定了决心。“对,像砌砖一样,我也一张一张地重新写吧。”其结果,完成了比之前更好的文稿,就这样诞生的大作就是《法国革命史》。
5. 成为“空船”吧
有一个人在划船过河的时候,与漂流过来的空船相撞。看到船上没有人,他就像什么事情都没发生过似的,推开船继续往前行。然而,又和别的船相撞了。这次那艘船上有人。于是这个人勃然大怒,喊叫让对方让开。这是《庄子》中记录的故事。像这样,如果将对方视为空船,即便是生气的事情也能忽略而过,如果自己成为空船,放空内心,这样也能容纳他人的过失。
6. 生气的时候,暂且整顿一下心情,问自己以下内容
- 发火后,有不后悔的自信吗?
- 除了发火之外,没有别的方法吗?
- 发火对我有什么益处吗?
- 以客观的角度来看,这件事值得发火吗?
- 是否向不相干的人发火呢?
- 我的脑细胞受损也好吗?
- 是否对家人造成伤害呢?
- 是否往发火的方向解释这个状况了呢?
7. 面对发火的人
不发火很重要,但如何对待发火的人也重要。不能因为对方发火,就一起发火,以刺激性的话挑起怒气,这样最后只能变成争吵。发火的人肯定有理由,所以需要有人去倾听那些话。如果侧耳倾听,继续表示赞同,对方的怒气会消失,对一直忍耐着倾听的人生发出感谢的心。即使他误会了,或者不正当地发火,直等到兴奋消失为止,我们要以接纳的姿势,理解那个人的立场,等平静之后再说自己的意见。
教育忍耐,也是家庭教育
在细小的事情上容易暴躁,不仅是成人们的问题。上课时间睡觉被老师叫醒时用笔威胁老师的学生;对劝架的妈妈爆粗口的子女;因姐姐的压岁钱更多而向爷爷踢脚的幼儿。2013年2月,韩国教育厅以全国小学、初中、高中的594名教师为对象进行调查,结果10名教师中就有4名回答说,最近的一学期内,曾经因瞬间暴躁的孩子而考虑过放弃教职。
对于这样的问题,专家们共同的建议就是,家庭教育很重要。孩子在幼儿时期不耐烦或是发脾气的时候,父母应当在给予理解之后用话语一点一点化解,如此才能让孩子学会调节愤怒的方法。从小开始凡是孩子想要的都满足的话,就不会懂得忍耐。要教导孩子让他知道不是耍赖就能拿到想要的,不能要的绝对不会给。另外,不应该用否定的言语来压制孩子;让孩子用读书读报纸来替代智能手机;每天至少10分钟的时间与子女谈心交流也很重要。
父母经常性地发火,孩子自然就会反抗。据调查,对孩子的体罚越多,青少年期的孩子更容易惹事生非。对于十多岁的孩子来说,大声吼他(她),也是如同体罚一样的伤害。为教育孩子适当地持鞭固然重要,但在冲动之下打孩子,反而会引起反效果。在气头上打孩子,孩子不会以为是自己做错了才挨打,而是因为父母生气了才挨打的。因此,如果想将孩子培养成精神上成熟的孩子,父母首先要学会忍怒,做出理智处理的榜样。
越是像家人这种亲近的关系,就越容易发脾气,甚至毫不犹豫地拿他出气。这是因为对家人的期待大,当无法满足要求时失望也会大,而且最主要的是,有着家人可以随意对待的想法。但是,从家人那里受到的伤害反而更深更持久。让我们努力,不要对比任何人都宝贵又感谢的家人发脾气。新年就挑战一下“营造不发脾气的家庭”,怎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