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手”造就的生态平衡

23,105次观看

王企鹅幼崽正在遭受大贼鸥的攻击。这是一部纪录片中的场景,观众也跟着紧张和焦虑起来。虎视眈眈的大贼鸥趁企鹅父母不在时攻击小企鹅,一只小企鹅跑向拍摄组,仿佛是来求助。小家伙瑟瑟发抖,用翅膀抓住摄像机的腿,哀求不已,但拍摄组只能静观其变。因为作为观察者,无法违背大自然的生态系统。

大贼鸥攻击小企鹅也是有原因的。因为鸟巢里有等待的幼崽。如果大贼鸥妈妈找不到食物,幼崽就要挨饿。想活命的企鹅和饥饿的大贼鸥都是野性生态界的一员,它们之间通过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了看不见的法则。

吃与被吃的环形食物链

生态系统中生活的各种生物有着吃与被吃的关系。吃草的蝗虫是青蛙的食物,青蛙又是蛇的食物。生态系统的食物关系就像链条一样环环相扣,被称为“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大部分以多种食物为生,因为食物链像网一样错综复杂,故又被称为“食物网”。

食物链是通过吃与被吃的关系传送太阳能的过程。利用无机物和太阳能合成有机物的绿色植物被称为“生产者”,它们是其他生物的营养源。食用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的动物被称为“消费者”。消费者又分为以植物为食的一级消费者、以草食动物为食的二级消费者、更上层捕食者之三级消费者。动植物死后,被“分解者”分解,变成无机物,又重新被植物吸收。典型的分解者有蘑菇等菌类和细菌。食物链并不是以最高级的捕食者结束,而是经过分解者重新回到生产者,这样形成一个圆圈。

奥妙的法则造就生态平衡

广阔的非洲草原是充满太初神秘的地方。在灼热的阳光下,在树荫下悠闲地享受午睡的狮子。 最顶级的捕食者狮子会是这里的王吗?

每年一到7月份,数十万只牛羚群就从坦桑尼亚的塞伦盖蒂迁徙到肯尼亚的马赛马拉。为了寻找丰富的草和水,需要不断移动。狮子也只能跟着牛羚群移动。正话反说,广阔的草原是被食物链最末端的植物所驱动的。野生世界不是无限竞争,也不是弱肉强食,而是由深奥的法则支配的地方。

这里最顶级的捕食者狮子每3-4天只狩猎一次。如果狮子在肚子不饿的情况下肆意杀死牛羚,非洲草原上就会只剩下狮子等捕食者,最终只能一同灭亡。以牛羚为食的狮子本能地知道,如果牛羚消失,自己也无法存活。

无论是草还是狮子,总有一天会死亡。尽管如此,动植物的尸体不会堆积或覆盖地面,这是因为有分解者。蚯蚓、螨虫等分解动物将有机物尸体分成大块,霉菌或细菌等微生物将有机物完全分解成植物可以利用的无机物的形态。分解者制造的无机物用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沿着食物链移动,经过分解者重新回到泥土中。这样进行周而复始的物质循环。

另外,由于自然灾害等突发状况,即使发生某种生物大幅减少的情况,生物数量也会逐渐恢复,重新实现生态界的平衡。例如,在草、蝗虫、青蛙、蛇的食物链中,如果蝗虫突然减少,作为食物的草就会增多,捕食蝗虫的青蛙、蛇就会依次减少。如果蝗虫的个体数量再次增加,草就会减少,青蛙和蛇就会增加,从而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生态系统形成的食物网比这还要错综复杂,因此无论哪一种生物突然减少,其他类似的生物都可以代替其位置,因此可以维持良好的平衡。拥有复杂食物网的生态界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可以维持相对的平衡和稳定。

被撕破的食物网

但是,如果变化过大,生态界的平衡就会被打破。通常来看,生态系统的破坏大都是人类造成的。

人类因失误或故意将动植物带入原栖息地以外的地区,使生态系统陷入混乱。例如,在韩国河边常见的藤蔓植物“刺果瓜”,是为了蔬菜的嫁接而从北美洲引进的,后来遍布全国。由于生命力旺盛、繁殖力强,刺果瓜立足之处其他植物根本无法生存。此外,被称为“怪物老鼠”的“海狸鼠”的数量也在急剧增加,扰乱了生态界。1985年,以衣料和食用为目的从南美进口的,但由于人气不高,在农户放弃饲养后,以超强的食性和繁殖力占领了生态界。随着外来物种入侵原生态系统,食物链正在崩溃。

美国佛罗里达州大沼泽地国家公园正在与“缅甸巨蛇”展开斗争。生长在东南亚的巨蛇作为宠物被带到美国,被厌倦的主人扔掉后,开始迅速占领生态界。没有捕食者的缅甸巨蛇不仅捕食老鼠或兔子等小动物,还会捕食鳄鱼和鹿。

2010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秘书长阿基姆•施泰纳曾发表说,每年因外来物种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兆4000亿美元(约1580万亿韩元)。全世界因外来物种扰乱生态系统而饱受煎熬。

再加上环境污染、全球变暖、无节制地捕杀等导致越来越多的动植物灭绝,原本牢固的食物网正在被破坏。首次被通告灭绝危险性的案例是生活在非洲东部毛里求斯岛的“渡渡鸟”。16世纪初进入毛里求斯岛的欧洲人大肆猎杀无法飞翔的渡渡鸟,渡渡鸟的个体数量逐渐减少。1681年发现最后一只后,渡渡鸟完全灭绝。此后,岛上的“卡伐利亚树”突然开始减少。因为渡渡鸟食用卡伐利亚树的种子后排泄出来有助于种子发芽,而这样的渡渡鸟已经灭绝。一个生物的灭绝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必然会导致另一种生物的灭绝。

通过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价生物物种灭绝危险程度的《红色目录(Red List)》,可以看出生态界面临着多大的危机。对全世界有记载的170多万种生物中7万4千多种进行评价的结果显示,濒临灭绝的生物有2万2百多种,其中植物达1万多种。从分类来看, 裸子植物的40%、哺乳类的26%、鸟类的13%、两栖动物的41%,正在遭受灭绝的威胁。鉴于被评估的物种数量只是极少一部分,可以推测地球的生物灭绝规模远比预想的要大得多。据世界自然保护基金(WWF)透露,包括尚未发现的物种在内,每年有1万多种物种灭绝。美国杜克大学生物学家斯图尔特·皮姆教授也表示担忧:“人类文明发达后,灭绝速度加快了1000倍左右。我们正面临大灭绝。”

从太古开始,地球的所有生命体都照着看不见的法则,通过食物链发挥着调节功能。生命体相互连接,实现绝妙的均衡,这样的生态界令人惊奇感叹。

没有人类人为介入的生态界无比和谐。生态界的构成无一多余,互相影响、互相依存。不贪不占,照本性顺理而生。因为它们深知灭绝其他物种的捕食者只能自取灭亡。只是人类忘记了这个道理。